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8.55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長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縣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部,南依秦嶺終南山,北連渭河平原。為周朝鎬京(在西南)、秦朝咸陽(在東)、漢朝長安(在西北)的故地。清朝與咸寧同城,為陝西省治,並為西安府治。民國廢府,仍為陝西省治。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小麥、稻、玉米和棉花等。名勝古蹟有紀念唐朝詩人杜甫的杜公祠、華嚴宗發源地的華嚴寺、安葬唐高僧玄奘的興教寺等。
閉戶斲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 《華嚴》:《華嚴經》,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由一些小部經,逐漸發展成的大部經典。是華嚴宗和法相宗據以立宗的經典之一。 (5) 普賢: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象徵佛陀行德的菩薩。其塑像多騎白象,與左脅侍文殊騎獅子相對。 (6) 此旦:此時。 (7) 一佛二菩薩:佛教稱世界有穢土(凡人所居)和淨土(聖人所居佛國)之分,每個世界有一佛二菩薩負責教化。菩薩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不修,性德雖然有,但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性德顯現要靠修德。此處的一佛為釋迦牟尼佛,二菩薩為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 (8) 隨緣行行:因應著因緣現象行修行之事。 〔參考資料〕 ■宋...
澄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西元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二十一歲受具足戒後,到處參學,於戒律、天台、華嚴、南北禪法無不鑽研,而歸心於華嚴,以中興華嚴宗為己任,為華嚴宗四祖。他吸收了天台和禪宗的思想,致力推動禪教一致的思想,對中唐以後的佛教影響頗深。弟子有一百餘人,著名的有宗密、僧睿、法寶等。賜號「清涼國師」。著作弘富,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二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等。
六相圓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總相是整體,別相是部分;同相是一般,異相是個別;成相是成品,壞相是原料。六相圓融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教義之一。指整體是由部分組成,部分的功能是透過整體來決定;一般是通過個別才得以表現,而個別的本質是由一般來呈顯;成品由原料構成,原料則相對於成品而存在。其學說用以說明一切現象的關係都是相融無礙的道理。
相即相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華嚴宗基本主張之一。一切現象同體且相互包含的關係。同體關係謂之相即,相互包含的關係謂之相入。《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如此一門既具足無窮個無盡,及相即相入等成無盡者,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
閉造出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 《華嚴》:《華嚴經》,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由一些小部經,逐漸發展成的大部經典。是華嚴宗和法相宗據以立宗的經典之一。 (5) 普賢: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象徵佛陀行德的菩薩。其塑像多騎白象,與左脅侍文殊騎獅子相對。 (6) 此旦:此時。 (7) 一佛二菩薩:佛教稱世界有穢土(凡人所居)和淨土(聖人所居佛國)之分,每個世界有一佛二菩薩負責教化。菩薩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不修,性德雖然有,但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性德顯現要靠修德。此處的一佛為釋迦牟尼佛,二菩薩為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 (8) 隨緣行行:因應著因緣現象行修行之事。 〔參考資料〕 ■宋...
宗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781~841)唐代高僧。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屬四川)人。先從道圓禪師出家,後隨澄觀學習華嚴宗教義。他除了專精華嚴哲學,還特別留意禪宗,並承荷澤宗的禪法,提倡禪教一致,矯禪宗和教門各偏一方之蔽。被尊為華嚴宗五祖。也稱「圭峰大師」。著有《註華嚴法界觀門》一卷、《原人論》一卷、《禪源諸詮集都序》四卷傳世。
造車合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 《華嚴》:《華嚴經》,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由一些小部經,逐漸發展成的大部經典。是華嚴宗和法相宗據以立宗的經典之一。 (5) 普賢: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象徵佛陀行德的菩薩。其塑像多騎白象,與左脅侍文殊騎獅子相對。 (6) 此旦:此時。 (7) 一佛二菩薩:佛教稱世界有穢土(凡人所居)和淨土(聖人所居佛國)之分,每個世界有一佛二菩薩負責教化。菩薩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不修,性德雖然有,但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性德顯現要靠修德。此處的一佛為釋迦牟尼佛,二菩薩為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 (8) 隨緣行行:因應著因緣現象行修行之事。 〔參考資料〕 ■宋...
終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華嚴宗的判教學說,將闡釋眾生皆可成佛的如來藏系經典,如《楞伽經》等,判歸為五教中的第三類,謂之「終教」。《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聖教萬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
性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中國佛教華嚴宗的基本思想之一。謂一切現象都是從真如法性生起。華嚴宗認為真如本質上是清淨無染的,並能生出無量無邊的功德。但眾生由於無明,熏染真如,而生起煩惱輪迴的世界。不論是清淨的功德或煩惱都是由真如所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