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落水毛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僅海陸用,四縣為「落雨毛仔」。下毛毛雨。例:落水毛仔了,出門愛帶枝遮仔喔!(下毛毛雨了,出門要帶把雨傘哦!)
透風落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僅海陸用,四縣為「透風落雨」。冒著風雨去做某件事,風雨無阻。例:為了著頭路,佢透風落水去上班。(為了工作,他冒著風雨去上班。)
發風落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僅海陸用,四縣為「發風落雨」。刮風下雨,形容天候惡劣。例:就算發風落水,你乜一定愛過來。(就算刮風下雨,你也一定要過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陷入、掉入。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晉書.卷五四.陸雲傳》:「於水中顧見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獲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色、無味的液體。如:「冰水」、「熱水」、「水火無情」。
江、海、河流、湖泊的總稱。如:「漢水」、「洛水」、「水運」、「水路」。
汁、液。如:「墨水」、「藥水」、「橘子水」、「檸檬水」。
刻舟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落井下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別人掉入陷阱或井中,不但不相救,反而向他投擲石塊。語本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比喻乘人危難時,加以陷害。如:只有那心術不正的人,才會落井下石,加害於人。亦作打落水狗、下井投石。
騰雲駕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駕著雲乘著霧,指在空中飛行。元.楊訥《西游記》第三齣:「聖僧羅漢落水,水卒,你與我騰雲駕霧,扛抬到金山寺前去者。」《西遊記》第三○回:「他能知過去未來,他能騰雲駕霧,宣他也進來,不宣他也進來。」也作「騰雲」、「駕霧騰雲」。
洗耳恭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洗耳恭聽」是指洗乾淨耳朵恭敬地聆聽。典源或出於元曲。例如元代鄭廷玉所寫的雜劇《楚昭公》第四折中提到一段故事:秦王派了百里奚護送公主下嫁給楚昭公的兒子。百里奚聽說楚昭公的夫人和兒子都曾在漢江落水,後來如何能獲救,就請楚昭公說給他聽,他願意「洗耳恭聽」。也有人認為「洗耳」一語是出自於晉.皇甫謐《高士傳》。但《高士傳》中記載堯舜時期的賢人許由,因為他的賢德,堯想將帝位讓給他,他拒而不受,歸隱於箕山之下。堯又想請他出任地方官,他聽了後跑到池塘邊洗耳,這和「洗耳恭聽」之「洗耳」的目的不同:一個是洗耳為了洗掉聽到不願聽的話,一個是洗耳表示要恭敬地聽人家的話。
巧取豪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立即要拿一幅好晝交換,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著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虧別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樣很大的本頒,便是學會模仿古人的畫品。他在漣水的時候,曾經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圖”描摹。後來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還給人,這人當時沒有覺察出來。拿著走了。直至過了好多日才來討還原本。 米友仁問他怎麼看得出來,那人回答說:“真本中的眼睛裡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還我的這一幅卻沒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畫品,很少被人發覺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經常千方百計向人借古畫描摹;而摹完以後,總是拿樣本和真本一齊送給主人,請主人自己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