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43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喋喋不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從建議,取消嗇夫的升官。典源又見《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內容則是表述西漢文帝時,宦官中行說因被迫奉命送公主到匈奴和親,後來歸順匈奴。有一天,他駁斥漢朝使者對匈奴的批評,說:「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沒有繁複的辭令,如果令他們像中原人一樣話多不止,即使衣冠華美,又有何用?」後來「喋喋不休」這句成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話多,沒完沒了。
俗民方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的行為都是依據普通常識來做決定,亦即認定社會客觀存在且獨立於任何人之外。2. 社會具有規則,而個人被迫要學會辨認這些「沒有被紀錄」的規則,但人們通常只是了解這些規則的背景以及其運作模式。三、 透過研究者的觀察來了解高芬柯點明俗民方法論的研究重點不在於那些互動規則,而是在規則籠罩、無形牽制下的人類行為,亦即研究人類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會如何被這些潛在規則所影響,強調過度的科學理性原則和一致的原則反而會讓人類行為更加難以理解,因此,俗民方法論者企圖從現實和實際的立場來看待人類社會,並更切實的描述人類互動的行為過程。 批判俗民...
逼上梁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滸傳》中眾多好漢因受到官府逼迫,上梁山造反。後比喻被迫走上絕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應做的事。如:「做人不要太絕,以免把他逼上梁山,做出觸犯法紀的事!」
武則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624~705)名曌,唐文水人(今山西省文水縣)。唐太宗時封為才人,賜號「武媚」,太宗崩後出家為尼。高宗立,復入宮,後立為皇后。高宗崩,臨朝稱制,旋廢中宗,而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恣為淫虐,大殺唐宗室,然富於才略,善用人,故名相輩出。晚年朝政日非,被迫歸政,中宗復位,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尋崩。諡「則天順聖皇后」,世稱為「武則天」。也稱為「武后」。
鑄成大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的後梁太祖朱溫。羅紹威引朱全忠的軍隊討伐牙軍,雖然大獲全勝,但朱全忠卻駐守在魏博,沒有撤走。羅紹威被迫必須負擔他們龐大的軍需物資,朱全忠又時常要求賄賂,不到半年的時間,魏博府庫為之一空。羅紹威後悔不已,感嘆地說道︰「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錯,銼刀之意,就字面解之,本指聚合六州四十三縣的鐵,也不能鑄成如此大的銼刀,但因「錯」也有「錯誤」之意,乃隱含合六州四十三縣的資源,也無法滿足朱全忠的需索,也等於說求助於朱全忠,實為大錯誤。可謂一語雙關,道盡無限悔意。後來這兩句話被濃縮成「鑄成大錯」,用來比喻造成重大的錯誤。
圍魏救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魏圍攻趙都邯鄲,趙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師率兵救趙。孫臏趁魏重兵在外,國內空虛,派兵直搗魏都大梁,魏軍被迫撤回,並於桂陵遭齊兵截擊,大敗,趙國之危遂解。見《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後以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後方,迫使敵兵撤回的戰略。《水滸傳》第六四回:「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十寨。」
牡丹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住民涉及外交事務談判時,清廷屢屢應對失措。 二、日本政府明治維新後的野心1867年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被迫上表「大政奉還」,結束江戶時代。隨後的明治維新過程中,大量武士(士族)失業,造成極大的社會問題。於是西鄉隆盛等人提出「征韓論」,主張以海外擴張來解決內政問題。但征討朝鮮半島在外交上困難較大,未獲得日本內閣多數閣員支持,最後造成參議西鄉隆盛等征韓派官員下野。日本朝廷為了安撫士族情緒,遂有出兵台灣之議。也有學者認為,日本政府「出兵台灣」並非僅為了緩和士族對內政的不滿,而是對台灣的經濟價值與戰略地位有很清楚的認識。 三、八瑤...
基本學力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始測驗目的為「標準參照」形式使用,僅作為國中升高中參考的一部份依據,但最後由於社會輿論及家長團體壓力被迫改變為「常模參照」形式測驗,並且以「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分數作為主要國中升高中的參考依據。2008年的第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共有31萬多人報考。 測驗目的為取得高級中等學校、高級職業學校之申請入學、甄選入學、登記分發入學等入學成績。為取得五年制專科學校之甄選入學、登記分發入學等入學成績。 測驗科目與題型 考科 範圍 時間 題數 國文 國中三年語文領域國文科 70分鐘 45至50題 英語 國中三年語文領域英...
擱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事情因受阻而停頓。[例]發生了意外的事件,使原訂的計畫暫時被迫擱置。
詹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暗戀的女孩結婚,在老家開藥局為生,爾後又因藥學專業,被聘至中學教授理化。衝擊著詹冰的是告別日文,且被迫接受中文的生活。對一位視寫作為幸福,自小受日文教育,以日文熟練寫作,亦勤奮寫作近三十年的他而言,這樣的語言轉換,是陌生又困難的。縱使一開始,仍持續了一段時日的日文寫作,然而隨著發表園地的減少,詹冰的詩作也隨之減少,而終至停筆。失去發表園地的他,痛感學習中文的必要,不畏已近中年的年紀,不辭工作繁忙的疲累,跟著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從ㄅㄆㄇㄈ開始,艱辛刻苦地學習中文。歷經十年的煎熬,詹冰戰勝了語言的箝制,終又開始創作,直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