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強迫中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管對方是否有意願,都令其必然獲獎的給獎方式。比喻本無意願做某事,卻被迫接受。如:「我又沒有特殊才藝,大家卻硬要我上臺表演,這不是強迫中獎嗎?」
夏丏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夏丏尊(一八八六-一九四六)文學家。原名鑄,字勉旃。浙江上虞人。曾留學日本,曾任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通譯助教兼舍監和國文教員,提倡新文化運動。後因支持五四運動被迫離校。民國九年起先後在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後任開明書店編輯所所長,曾創辦《中學生》雜誌。曾任中國文藝家協會主席,從事文化運動和民主運動。抗戰勝利後,任中華全國文藝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 著有《文心》(與葉紹鈞合作)、《文藝ABC》、《現代世界文學大綱》。
不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足,未達到所需求的標準。[例]這次活動因經費不夠而被迫取消。
五四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訴求,各地分別以罷工、罷課、罷市、抵制日貨等方式響應。最後北京政府在輿論下,被迫拒絕簽署對德合約。(註2) 內容說明「五四運動」主要由兩個背景因素激發而出:第一,「二十一條」要求和巴黎和會的「山東決議案」所燃起的愛國熱情,使得民初以來的反日情結以及國仇家恨的情緒沸騰到最高點。其次,發自於新知識分子提倡以新文化運動來建設新中國的強烈訴求,他們提倡學習西洋文明、重估與改造傳統文化的努力,伴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行及白話文的推動,使得自由主張、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逐漸影響了學生與一般市民。新文化運動高...
割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劃分一部分讓給別人,多指土地而言。如:「甲午戰敗,滿清政府被迫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法西斯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和地主不滿的人。西元1922年,墨索里尼發動像羅馬進發的奪權遊行(羅馬為義大利的首都),義大利皇帝被迫命他為首相。自西元1924年起,被稱為領袖的墨索里尼,建立起獨裁專政,自認為政府首相和法西斯黨黨魁,集一切大權於一身。法西斯黨控制新聞和電台等宣傳媒體,而且將兒童編入青少年運動中。此外,將所有的反動者官入監獄或流放到偏遠地區,且為了向世界證明義大利的重要性,墨索里尼建造大型公共設施,並組織規模龐大的民眾示威遊行活動。並且把法西斯主義傳遍到德國納粹、西班牙國家主義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點起了導火線。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墨索...
辛亥革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就不再前進,開始與革命軍談和。袁世凱意圖藉此鞏固自己的勢力,因為清朝一旦復興,他可能又會重蹈覆轍,被迫致仕。革命軍也略知袁世凱的企圖,因而面臨繼續戰鬥或利用袁世凱以保護民主共和的兩難式抉擇。最後,革命黨人選擇了最後一條路。可是如果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他是否能維護民主共和,不能無疑。因此為免袁世凱任大總統後專制獨裁,必須先制定約束大總統的臨時約法。臨時約法制定後,孫中山即和袁世凱簽約,表示袁世凱若遵從臨時約法,定都南京,並在南京就職,則願意宣統皇帝退位後即將大總統職位讓給袁世凱。袁世凱一口答應,傾全力壓制主張帝位的滿州貴...
馬奎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內戰中途輟學。不久他進入報界,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訊社記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之後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歐洲,繼續其文學創作。1975年,他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1982年,哥倫比亞地震,他回到祖國。1999年得淋巴癌,此後文學產量遽減,2006年1月宣佈封筆。 創作歷程:馬奎斯的早...
五胡亂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武帝時曾在邊地安置投降的匈奴人,此為塞外部族內徙的開始。東漢末年,天下紛擾,內徙的部族人數增多,由於生活習慣和漢人不同,故常有爭端。晉武帝時的郭欽及惠帝初年的江統,曾先後建議將境內的胡人遷往塞外,但均未被採用。惠帝時八王相攻,政權混亂,導致匈奴劉淵首先發難,自立為漢王,此後諸胡紛建政權,晉室被迫南遷,北方盡成胡人天下,史稱為「五胡亂華」。
葉石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自己的文學態度有所反省與批判,並和西川滿齟齬,遂辭去工作,回台南任台南立人國民學校教師。戰爭末年,被迫征召入營為帝國陸軍二等兵。這段期間,他埋頭閱讀有關臺灣新文學的各類書籍,從此發願,為發揚臺灣新文學,堅強的民族精神而奮鬥。光復初期,他從日文到中文,從異國人重新作為中國人,以及其他社會與生活種種適應,他以雄心壯志克服,很快的就掌握新時代的脈動。然而民國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許多作家死的死、逃的逃、或者灰心停筆,另謀出路,這個悲劇對臺灣文化人,嚴重的斲傷…此時的作品有『河畔的悲劇』『來到臺灣的唐‧芬』『娼婦』『天上聖母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