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1.2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葉石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目的「魔幻寫實」。2008年12月11日病逝於高雄市榮民總醫院。 文學觀點反映社會,保存文化歷史。葉石濤先生說:「我寫作的使命只有一個,就是建立台灣文學。每一個國家都應該有每一個國家的文學,如果想證明台灣的存在,就必須寫出台灣的歷史,一來,它可以把台灣的時代及社會變遷清楚的表達出來;二來,它可以有效地保存台灣人的文化、思想演進的情況。我的使命,便是明確的定義台灣有台灣自己的文學。」 著作《媽祖祭》,1940年。《征台譚》,1941年。《熱蘭遮城陷落記》,1946年。《殖民地的人們》,1947年。《噶瑪蘭的柑子》,三信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波浪。如:「驚濤駭浪」、「波濤洶湧」。
像波浪撞擊的聲音。如:「松濤」、「風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如:「葉子」、「樹葉」、「落葉」。
形狀像葉片的東西。如:「百葉窗」、「肺葉」。
時期。如:「中葉」、「末葉」。
比喻輕飄如葉的東西。如:「一葉扁舟」。
量詞:計算小船的單位。如:「一葉扁舟」。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礦物集結而成的堅硬塊狀物。如:「石頭」、「石塊」、「砂石」、「岩石」、「大理石」、「投石問路」、「一石二鳥」。
部首。
姓。
量詞。用於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石等於十斗。亦稱為「公石」。
石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名道濟,字石濤,號清湘老人,別號大滌子、苦瓜和尚、瞎尊者、莫書和尚等。生卒年不詳。明末畫家,靖江王之後,與八大山人同時。後為僧。精分隸,善畫山水蘭竹,筆意縱恣,江南第一。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洪醒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夫的田莊人系列小說,上承日據時代賴和、楊守愚、呂赫若、蔡秋桐等農村文學寫實精神﹔以及戰後初期鍾理和、葉石濤、鍾肇政等持續的農村寫實香火。與同時代的前輩和同輩作家:黃春明、王禎和、李喬、鍾鐵民、陳恆嘉、宋澤萊、林雙不等,將當時台灣農村社會的轉型面貌與問題刻劃出來。從這一貫脈絡的農村文學系譜可以發現,七○年代的農村文學和日據以來的農村文學最大不同是:此時的農村作品地域性較強,呈現了各個作者所來自的故鄉風貌。這一農村系譜透露了日據以來至七○年代台灣的社會型態及變貌,是台灣文學當中的珍貴文化資產。(4)寫入台灣文學史:洪醒夫的文...
張文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濁流的冷笑,可是他透過他那寬闊的人道主義情懷,還是能夠讓人感受到他寫作所蘊含的寫實主義的力量。』  葉石濤則說:「張文環文學的特質在於他濃厚的人道精神。他以為在這個世界裡,有些地方是連做人的條件都缺乏的,簡言之,他所關懷的是頑強地紮根於土地的農民,那被欺凌、被虐待的生活,剛好日據時代的殖民地台灣,正是此種缺乏做人條件的地方。」 參考資料 彭瑞金:〈從小說《奔流》看戰爭時期臺灣作家的邊緣戰鬥 〉野間信幸:〈張文環的文學活動及其特色〉,涂翠花中譯發表於1992、5、1《台灣文藝》創新十號。 外部連結 台灣文學資料庫-張文...
龍瑛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這篇作品,透露了殖民統治時代的台灣文學,因為受到時局變化的影響,產生重大本質轉變的一個分界點。  葉石濤說,到了龍瑛宗,台灣小說裡才出現現代人心理的挫折,哲學的冥想以及濃厚的人道主義。它意謂著,龍瑛宗改變了先前以社會運動為宗旨,具有抵抗意識,展現強烈現實批判精神的文學傳統。  彭瑞金也說,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可以被解讀為:『描繪黑暗的殖民地社會裡,受到扭曲、壓抑的殖民地台灣青年、內心的苦悶、彷徨與幽怨,呈現另一種形式的寫實,也是另一種樣式的批判和抵抗。』、『在舉世都主張抗議才是文學的時代,龍瑛宗以別出的心裁、獨...
楊守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向,運用寫實與反諷的寫作技巧,以飽含悲憤的筆觸,「沿著反帝反封建的路線反映殖民地人民痛苦的生活」(葉石濤),具改造社會、啟蒙民眾的企圖,因此有許多刻劃日本警察暴行,地主、資本家橫暴掠奪醜態的作品,例如〈十字街頭〉、〈顛倒死?〉、〈罰〉等;還有關懷農工、女性、無產階級被欺壓、剝削之苦的〈升租〉、〈赤土與鮮血〉、〈鴛鴦〉等;〈一群失業的人〉、〈元宵〉、〈過年〉則對失業者的痛苦與無奈有很貼切的描寫,內容取材廣泛。新詩的內容與題旨跟小說相近,不但富有人道主義的關懷,也深具諷刺與批判精神。楊守愚的漢詩多感懷、詠物、寫景與酬贈,但...
李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受、凝視與發掘苦難的過程中,李喬不僅領略了人生況味,而且對人性的醜惡鄙劣,也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葉石濤認為李喬是在世界的兩條大苦網受困、母愛爬行的蜘蛛。「但他是一隻懷著悲天憫人、大慈悲胸懷的蜘蛛。他虎視眈眈凝視被捕獲的獵物,冷靜地觀察獵物的掙扎形象,研究獵物的因果關係及輪迴樣相,記錄了他們內心深處不易看見的魍魎的恣意跋扈…」葉石濤說李喬的作品有很深的佛教意識。參考資料:李喬作家導讀、維基百科、公共電視台-作家身影(二)李喬、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