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關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雖然《三國志》對於“斬顏良”的記載只有十九字,卻是正史中極少數載述古代武將單挑的文字中最明確的記錄之一。當時,曹操為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便會離去。」張遼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裡走單騎”。 鎮守荊...
孤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情孤獨怪僻。唐.鄭谷〈喜秀上人相訪〉詩:「憂榮棲省署,孤僻謝朝衣。」《紅樓夢》第六三回:「他為人孤僻,不合時宜。」
家諭戶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家喻戶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家喻戶曉」原作「戶告人曉」。漢朝時,劉向編了一本《列女傳》,講述古代貞烈女子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敘述古代梁國的一位婦人,有一天家裡失火了,她的孩子和姪子都在裡面。婦人跑進大火中,原想先救姪子,在慌亂中抱出一個小孩,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勢愈來愈大,已經不可能再進去救人。婦人心裡十分難過,想投火自盡,旁人趕緊把她攔下勸說:「你原本是想救姪子,只因一時慌亂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開呢?」婦人說:「話雖如此,但我又怎麼可能挨家挨戶的去解釋,讓全國上下都知道呢?一定會有許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經過,因而指責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後都要背負這個不義...
筆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文體。大抵雜記見聞、辨訂俗訛,或綜述古義。如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傳〉:「辭賦極其精深,筆記尤盡典實。」
燕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妻妾或美女。如:「鶯鶯燕燕」。宋.蘇軾〈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牛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細小。唐.杜甫〈述古〉詩三首之二:「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宋.蘇軾〈讀孟郊〉詩二首之一:「夜讀孟郊詩,細字如牛毛。」
言笑不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苟言笑」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一本記述古代禮儀的書籍,其中的〈曲禮〉篇是講述日常生活所應做到的小節,有一段就是在教導為人子女者與父母相處時的禮節,在家裡時不能處在尊貴的西南方,坐位時不能坐在正中,行走時不能走在中間,站立時不能在門中央。舉行饗禮時不能做主人,須由父母決定;祭祀時不能做受祭的尸,以免接受父母的祭拜。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聽從父母的話,父母不在眼前也要像他們在左右一樣。不登上高處,不走到深谷邊,不去從事危險的活動,不要讓父母擔心。也不隨便毀謗人,不隨便嬉笑,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謹守本分。後來「不苟言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不隨便談笑,態度嚴肅。
戶告人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家喻戶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家喻戶曉」原作「戶告人曉」。漢朝時,劉向編了一本《列女傳》,講述古代貞烈女子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敘述古代梁國的一位婦人,有一天家裡失火了,她的孩子和姪子都在裡面。婦人跑進大火中,原想先救姪子,在慌亂中抱出一個小孩,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勢愈來愈大,已經不可能再進去救人。婦人心裡十分難過,想投火自盡,旁人趕緊把她攔下勸說:「你原本是想救姪子,只因一時慌亂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開呢?」婦人說:「話雖如此,但我又怎麼可能挨家挨戶的去解釋,讓全國上下都知道呢?一定會有許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經過,因而指責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後都要背負這個不義...
山海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中國古代的地理神話筆記。相傳為伯益所撰,但書中多有夏商地名,應成書於周秦之間。今本十八篇,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記述古代傳說中的山川、部族、物產、草木、鳥獸、風俗等,內容多怪誕靈異,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傳說及史地材料。初時被列為地理書籍,清《四庫全書》則錄入小說家類。
一成不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成不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王制》中描述古代的司法制度,犯人的罪行一旦判決之後,君王先命三公共同審理,之後三公再將判決書呈交給君王。君王看了判決書之後,得依「因無知而犯罪」、「因過失而犯罪」、「因遺忘而犯罪」三種情形,酌量給予減刑,最後裁定刑罰。刑罰一旦裁定,即使只是輕微的小罪,也必須澈底執行,不得赦免。因為一旦犯罪成立,刑罰就會加在身上;一旦刑罰加到身上,就不可能再改變了。所以一個君子在裁定刑罰之前,必定會竭盡心力來審理案件。後來「一成不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引申指事情既定之後,從不改變。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