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5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好高騖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騖,追求,從事。「好高騖遠」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語本《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程顥》。 △「好高務外」、「好高慕大」
風馳電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解釋3 同義詞4 反義詞5 例句 出處六韜龍韜王翼:「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 解釋形容非常迅速。馳,奔跑。掣,閃過。 同義詞疾風迅雷、追風逐電、風激電駭 反義詞慢條斯理、老年拖車、蝸行牛步 例句有些青少年聚集在公路上飆車,追求風馳電掣的快感,真是危險萬分。
沉魚落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魚、鳥不辨美醜,即使看見美女也同樣趕緊潛水高飛。語本《莊子.齊物論》。後用「沉魚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出眾。 △「閉月羞花」
欲蓋彌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在做事時會想到義,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後,才感到愧疚。有的人想追求名聲,《春秋》卻不加記載,有的人想要掩飾,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來,這是為了懲罰不義之人。」後來「欲蓋彌彰」這句成語,就從原文「欲蓋而名章」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想要掩飾過失,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
作繭自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蠶吐絲成繭,把自己給裹起來。這本是養蠶時常見的景象,有心人將它用來比喻人做了某事,反將自己困於其中。南朝梁誌公和尚〈十四科頌.善惡不二頌〉,頌中有:「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兩句。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佛的境界不必外求,它就在我們本來的身心中。一般人不了解,一直向外去追求,於是以為坐禪可以成佛,卻不知那就像吐絲為繭,反而牢牢地把自己給困住了。所以頌中接下去說:「法性本來圓明,病愈何須執藥。」法性就是佛性,我們的佛性本來就存在的,不必靠外在修練的,就像沒生病的人何必吃藥呢?在另外一篇〈事理不二頌〉中,誌公和尚也說:「一切無非佛事,何須攝念坐禪?」意思也是一樣。在〈菩提煩惱不二頌〉中更明白地說:「...
黃粱一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的一樣,就說:「難道那些榮華富貴,都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嗎?」道士回答說:「現在你應該知道,人一生所追求的,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黃粱一夢」,用來比喻榮華富貴如夢似幻,終歸泡影。
高瞻遠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般人都希望待在光線明亮之處,而不希望待在幽閉陰暗的地方,也希望自己能居於高處,視野無限寬廣,學識的追求亦須以此為目的,若能博覽廣納豐富的學識,內心將有如充滿陽光的屋室,光亮無比,胸懷亦將開闊。但若封閉心智,執意於狹隘而單一的學問,不願使識見廣博,那就像是毫無生氣的死人一樣。後來這段文字中的「高瞻」被截取出來,用來形容識見廣闊。 「遠矚」則是出自北魏.張淵〈觀象賦〉(見收於《魏書》本傳)。張淵,史書云:「不知何許人。明占候,曉內外星分。」即言此人善以天象變化來推測吉凶禍福。其作〈觀象賦〉,即其觀察天象時,對人事變化所生的種種感慨。文中有「凝神遠矚,䚕目八荒」之句,原用以描繪凝神遠望,縱觀天下的...
心無旁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成語名稱2 注音3 成語釋義4 成語出處 成語名稱心無旁騖 注音心(ㄒㄧㄣ)無(ㄨˊ)旁(ㄆㄤˊ)騖(ㄨˋ) 成語釋義旁;另外的;騖:追求。心思沒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專心致志。 成語出處出自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節選自「飲冰室合集」。課文指出,「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說:『主一無適便是敬。』用現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
槁木死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槁木,乾枯的木頭。死灰,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槁木死灰」本指道家忘卻形體,追求清虛寂靜的境界。據《莊子.齊物論》所載,戰國人顏成子游因為看見老師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著,仰望天空緩緩吐氣,好像精神離開了形體一樣,於是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一樣嗎?南郭子綦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自己的形體,進而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的境界的緣故。後來「槁木死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如《紅樓夢》第四回:「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聞無見。」
左右逢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右逢源」原作「左右逢原」。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重要思想家,在政治觀上繼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孟子》一書為弟子輯其所述而成,其中可見他對孔子理念的傳承,並可得見他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離婁〉一篇多論仁政及盡倫希聖之事,典源所從出的這段文字,講述的是為學應有的態度。孟子以為要追求精到深入的學問,必須用心去體會。若能自得於心,則所學才能深固,應用起知識才能隨心所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後來「左右逢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學道有得,即可得心應手,取用不竭。後則泛用於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