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921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綰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束髮。借指少年。清.江藩.卷一.漢學師承記序:「藩綰髮讀書,授經於吳邵通儒余古農、同宗艮庭二先生。」
王陽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後世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生平王陽明十八歲讀朱熹著作,相信一草一木都涵有至理,便對庭中竹子去「格」物,要沉思出他的理,格了好幾天,非但沒有悟得,反而病了。於是改就辭章之學,博覽兵家書籍,二十八歲舉進士後出仕作官。由於得罪劉瑾,被貶至...
樂道安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於貧賤的處境,而以求立身處世的大道為樂。《晉書.卷九一.儒林傳.范平等傳.史臣曰》:「宣子之樂道安貧,弘風闡教;斯並通儒之高尚者也。」元.施惠《幽閨記》第一一齣:「樂道安貧巨儒,嗟怨是何如?」
博聞多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聞廣博,知識豐富。《魏書.卷八四.儒林列傳.李業興》:「通直散騎常侍李業興碩學通儒,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訪詢。」《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公子生長中原,博聞多識,必知此獸之名。」
雜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兼含各類學說,不專主一家的學問。《尉繚子.治本》:「雜學不為通儒。」
斲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損傷。《儒林外史》第八回:「與其出一個斲削元氣的進士,不如出一個培養陰隲的通儒。」
博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識通博。《後漢書.卷二七.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杜林》:「林從竦受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南史.卷五七.列傳.沈約》:「而約以高才博洽,名亞董、遷,末跡為躓,亦鳳德衰乎。」
宗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推崇、敬仰。《魏書.卷九○.逸士傳.李謐傳》:「鄭康成漢末之通儒,後學所宗正。」
汪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44~1794)字容甫,清江蘇江都人。少孤貧,力學為通儒,治經宗漢學,為文尚漢魏。初遊於兩湖總督畢沅幕,後校四庫全書於文瀾閣,卒於西湖僧舍,所著以述學內外篇最有名。
行不踰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舉止不踰越正道、禮法。《後漢書.卷四○.班彪傳上.論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危亂之閒,行不踰方,言不失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