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8.142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芭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番石榴的別名。模擬閩南語稱此水果的語音。參見「番石榴」條。
陳義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森在〈第十六屆時報文學獎決審意見〉中曾特別提出,陳義芝詩中的重要特點:「在語言上,中原普通話與台灣閩南語的揉混,是一個挑戰自己的嘗試。」陳義芝對此評論,有覓得知音之感。而今榮後台灣詩人獎的評委會,也指出他詩中有此--融合/交混(intergrade)的特質,陳義芝認為能夠獲得榮後台灣詩人獎,,在他詩創作的歷程中,意義相當重大。 參考文獻天外流紅-陳義芝的文學網站http://issue.udn.com/CULTURE/WRITER/CHEN/index.htm責任編輯語二甲109702135
半生不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食物未完全煮熟。如:「這鍋飯半生不熟。」也作「半生半熟」。
2.對事物或技藝尚未熟悉。如:「他操著一口半生不熟的英語遊遍天下。」
豇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名。豆科豇豆屬,一年生攀緣草本,多纏於他物之上。葉互生,三出複葉。夏季開紫色蝶形花,腋生。莢果狹長,可長二十至九十公分;種子有白、黑、赤褐、紫斑等色。種子及嫩莢供食用;秋季採子,可入藥。俗稱為「菜豆」,也稱為「角豆」。亦有將莢果長二十至三十公分者稱「短豇豆」,莢果長三十至九十公分者稱「長豇豆」。
童養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童養媳,為中國古代的婚姻習俗之一,通常是把未成年的女孩送養或賣到另一家庭,由該家庭撫養,長大後與該家庭的兒子正式完婚,結為夫妻。初始盛行於中國,最早可推及宋代,尤以閩粵地區為主,隨著清初閩粵移民入臺而傳入臺灣。日治時期特盛行於海山郡(今板橋一帶),閩南語又稱為「媳婦仔」。目錄1 歷史2 存在背景3 消失4 參考書目 歷史最早從三國時期就有記載童養媳的現象,《三國志》提到:「至十歲,婿家即迎之長養為媳。」童養媳的婚俗約於宋朝出現,宋朝起歷代均有不少文獻記載童養媳,但類似的婚姻在更早的時代就已出現。台灣的童養媳自清領時期興起...
黃春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導《我不要當國王了》兒童舞台劇,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 2002年指導《稻草人與小麻雀》兒童舞台劇(閩南語版),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發表《外科整型》劇本 2003年《外科整型》大型現代人偶劇,與日本HITOMIZA人形劇團技術合作,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導《戰士乾杯》舞台劇(讀劇版),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2004年編導《小駝背》兒童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2005年歌仔戲發表《杜子春》首部歌仔戲劇本 2001年編導《杜子春》歌仔戲,蘭陽戲劇團演出;改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的為歌仔戲劇本 2002年編導《愛吃糖的皇帝》...
尪仔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閩南方言。一種傳統童玩。利用直徑約五公分的圓型紙牌,印製各種漫畫人物或明星照片製成。「尪仔」在閩南語就是圖像的意思。玩法很多。基本上,贏者獲得輸者的尪仔標。
國立仁愛高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獲第7名及第34名(全國共有245隊參賽)。園二班蔡瀚論同學榮獲97年南投縣鄉土語文競賽高中學生組閩南語演說第一名。農二班陳佳馨同學榮獲97年全國美術比賽書法類縣內初賽佳作。97年度校園防治學生藥物濫用及關懷愛滋話劇創意競賽榮獲南投縣第三名。農二班陳佳馨同學榮獲97學年度全國美術比賽書法類縣內初賽佳作。家三班蔡馨葶同學參加「第三屆華梵盃高中職部落格大賽」榮獲優勝。農二班郭奕成獲行政院青輔會錄取為青年志工校園推廣大使團成員。農二班陳佳馨榮獲日本真太陽國際書道展學生部「真太陽準大賞」(第2名)。森林科學生陳柏豪、白承祐、周...
藝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漸發展出藝旦文化,成為富商、文雅之士聚會場所;至於非法的娼妓則聚集於附近的歸綏巷弄內。 參考書目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藝旦 http://ppt.cc/JmSm〈88個臺灣女人關鍵字 〉,《臺史博電子報》01期http://www.nmth.gov.tw/Portals/0/taiwan_issue/link/CH/01TaiwanWoman.html#77大稻埕主題館 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subject/D-4-GIS/street/street-f.html台灣大百科全書...
童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根於臺灣民間信仰的職業之一,功能近似於靈媒,常見於廟宇與進香活動。目錄1 稱呼2 功能3 養成4 參考書目 稱呼「童乩」是近代閩南語的口語詞彙,讀作dang-gi。有人推測此名稱是來自南亞語系的越語,在傳統的漢籍文獻中,幾乎找不到「童乩」這個詞,即使是臺灣習稱的「乩童」二字,也要等到19世紀下半葉才見於文獻。然而,這並不代表在這之前就沒有「童乩」存在,傳統的知識份子多以「巫」或「巫覡」來稱呼他們。(註1) 功能「童乩」被視為神明的代言人,當民眾遭遇災厄病痛,便常常求助於童乩,希望獲得神明指點。問神者在燒香說明來由後,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