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74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顆粒雕囊馬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顆粒雕囊馬陸Glyphiulus granulatus 的體形較為細小,成體的體長僅2公分左右,身體細長,背面有數列整齊的突起,而且活體時呈現美麗的顏色。常成群棲息在石塊或磚塊與土壤的交界面,科博館植物公園內的許多盆栽下都可發現其蹤跡。本種是廣泛分布於人類棲所附近的種類,台灣以往僅紀錄出現在澎湖望安,但近年另外在屏東墾丁、南投竹山、台中市的科博館植物公園及東海大學校園,台中縣霧峰及彰化芳苑等地都採得不少標本。
北京小直形馬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京小直形馬陸Orthomorphella pekuensis,成體長度約29~32mm,身體略呈背腹扁形,和緩的漸尖達尾節。頭部至肛上板前部1/2的顏色為黑色,肛上板後部1/2為淺黃褐色;觸角為頗深的褐色,觸角第6-7節的顏色沒有特別深,觸角尖端為白色;黃色的背側板前緣為黑色;pleuron為頗深的紅褐色;sternites為紅褐色;步足顏色從基部的褐色至尖端的淺褐色。區分體節前部及後部的Stricture淺而寬。第5-18體節背板後部具橫向溝,窄而淺。步足細長,最末對步足不特別延長。 分布於韓國、中國大陸及臺灣。在臺灣分布於彰化、高雄、宜蘭、台東。
紫色鼻馬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紫色鼻馬陸Rhinotus purpureus的體形與顆粒雕囊馬陸一樣呈細長形,一般體長約在1公分左右,少數個體超過2公分以上。本種的體色呈紫紅色,最大的特徵是呈三角形的頭部,及頭部兩側大型的單一眼點。牠們廣泛分布在人類棲所的附近,墾丁、南投竹山等地都有採獲紀錄,本種在台灣也是到 2004 年才被 Dr. Zoltan Korsos 紀錄發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出水面的平地。如:「大陸」、「陸地」。
大陸地區的簡稱。如:「陸委會」。
旱路。如:「水陸交通」。
姓。
「六」的大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脊椎動物,能載重行遠,並善於奔馳。如:「馬匹」、「駿馬」。
馬上:立刻。如:「政府為了便民,特地成立馬上辦中心。」
兵馬:泛指兵力。如:「我方的兵馬是敵方的一倍。」
人馬:多指人員。如:「登山隊的人馬剛從這兒經過。」
馬虎:隨便、不嚴謹。如:「為人處事,不可馬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頭與軀幹相連的部分。如:「引頸而望」。《莊子.馬蹄》:「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像蜈蚣或馬陸這種多足的蟲類,即使截斷其身軀,亦能支持身體而不倒。後用來比喻人、事雖然衰亡敗落,但在一段時間內,尚能維持興旺繁榮的假象。《文選.曹冏.六代論》:「夫泉竭則流涸,根朽則葉枯;枝繁者蔭根,條落者本孤。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眾也。」也作「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倍足綱。全身由許多環節構成,多腳,頭生有一對觸鬚。《說文解字.虫部》:「蠲,馬蠲也。」也稱為「馬陸」。
蜈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蜈蚣1.1 大蜈蚣1.2 馬陸和蜈蚣1.3 關鍵字1.4 參考書目 蜈蚣蜈蚣多數沒有眼睛,而是利用頭頂上的觸角前進。蜈蚣身體有毒的地方在身體第一節的爪子上,所以當遇到敵人時,蜈蚣就會用前面兩隻毒爪,射出毒液,這種毒液對人體無害,只是會疼痛紅腫,而且只要人類不主動攻擊,蜈蚣並不會攻擊人類,而會立刻躲起來。蜈蚣屬於夜行性動物,所以晚上一到,在陰暗涼爽潮濕的地方常可看見牠的蹤跡。(註2) 大蜈蚣這種大蜈蚣含有毒性,若是被這種大蜈蚣咬到,就會有生命危險,不過只要不主動攻擊,大蜈蚣是不會攻擊人類的。大蜈蚣的足顏色相當醒目,...
交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脖子相交。動物間表示親暱的行為。《莊子.馬蹄》:「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文選.張衡.歸田賦》:「交頸頡頏,關關嚶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