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0.33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站上替人傳遞書信或物件的人。唐.杜甫〈黃草〉詩:「秦中使無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宋.無名氏《梅妃傳》:「會嶺表使歸,妃問左右:『何處使來,非梅使耶?』對曰:『庶邦貢楊妃荔實使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官方為傳遞文書或接待官員往來而設的交通機構。最遲源於春秋、戰國時代,至清末改辦郵局後廢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設於道旁用來傳遞文書或供行旅休息、換馬的地方。《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席散,安歇來使於館。」也稱為「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上的道,為船隻停泊的地方。唐.李白〈流夜郎至西塞寄裴隱〉詩:「揚帆借天風,水苦不緩。」清.朱彞尊〈河傳.南陌〉詞:「水山椒,路遙,落花如雨煙外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管理站的官吏。《舊唐書.卷六○.宗室傳.廬江王瑗傳》:「後追入朝,行至渭南,殺吏而遁。」唐.李紳〈欲到西陵寄王行周〉詩:「吏遞呼催下纜,棹郎閒立道齊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用站傳送公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官員入覲或奉差出京,由沿途地方官按供給其役夫與馬匹廩給,稱為「馳」。《初刻拍案驚奇》卷七:「玄宗聞其名,差一個通事舍人姓裴名晤,馳到恒州來迎。」
臨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劇目。宋代故事戲。敘諫議大夫張天覺被貶江洲,攜女翠鸞搭船同行,遇風船翻,張得救而失其女。翠鸞被漁人搭救,並許配其姪崔通。崔通赴京中試,另娶官女。翠鸞往尋,崔翻臉不認,並將其刺配沙門島。途中借宿於臨江,時張天覺亦住中。父女重逢,並使崔通與翠鸞和好。本自元楊顯的雜劇,一名《瀟湘夜雨》,全名《臨江瀟湘秋夜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連續不絕的樣子。《晉書.卷九二.文苑傳.成公綏傳》:「乃吟詠而發歎,聲而響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遞文書的站。《新唐書.卷四六.百官志一》:「駕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輿輦、車乘、傳、廄牧馬牛雜畜之籍。」唐.顏真卿〈銀青光祿大夫海濮饒房睦臺六州刺史上柱國汲郡開國公康使君神道碑銘〉:「請歸鄉,敕書襃美,賜衣一襲,並雜綵等,仍給傳至本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