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七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教謂人身有三七魄。三即胎光、爽靈、幽精;七魄計有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抱朴子.內篇.地真》:「欲得通神,當金水分形,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七魄。」《金瓶梅》第四七回:「驚駭六葉連肝膽,諕壞三七魄心。」也作「七魄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附於人體的精神靈氣。《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是故董賢喪其魄,遂自絞殺。」《紅樓夢》第一六回:「那秦鐘早已魄離身,只剩得一口悠悠的餘氣在胸。」
攝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使人為之迷戀。《文明小史》第一九回:「單是他那一雙腳,只有一點點,怎麼叫人瞧了不勾攝魄?」
不附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脫離肉體。形容驚嚇過度而心不自主。《三國演義》第八回:「不多時,侍從將一紅盤,托張溫頭入獻。百官不附體。」《初刻拍案驚奇》卷三:「猛見他抬起頭來,東山仔細一看,嚇得不附體,只叫得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招回生者或死者之。《三國演義》第七八回:「漢中王親出南門招祭奠,號哭終日。」《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眾家鋪設齊備,動起法器,免不得宣揭大概:啟請、攝召、放赦、招,鬧了一回。」
2.《楚辭》篇名。史記屈原傳以為屈原所作,王逸《楚辭章句》以為宋玉所作。招對象有三說:屈原招楚懷王、宋玉招屈原、屈原自招其
借屍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俗的傳說及小說中的說法,指人死後靈附著於他人屍體而復活。元.岳伯川《鐵拐李》第四折:「您眾人聽著,這的是李屠的屍首,岳壽的靈,我著他借屍還來。」亦用以比喻已消失或式微的事物,假借別的名義,以新姿態出現。如:「原本已被否決掉的計畫,卻在這次會議中經有心人士的安排借屍還了!」
不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謔稱人尾隨緊跟,窮追不捨。如:「你這人老跟在我後面,真是陰不散。」
曲Requie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曲是羅馬天主教為死者所舉行的彌撤曲(Mass),其唱法包括素歌(plainsong)與複音音樂(polyphony)的形式。
  「安曲」名稱,主要是由於以「進堂詠」(Introit)中的「賜給他們永恆的安息,哦主」(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omine)為開始之故。安曲在基本的禮儀結構上與其他彌撒曲並無太大的不同。它刪除了普通彌撒中歡樂的部分,如榮耀頌(Gloria)與信經(Credo),而以聖詩(Tract)代替,復於「繼抒詠」(Sequence)中加上「震怒之日」(Dies Irae)。
  安曲是一種「完全彌撒」,因為所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常惆悵、悲哀,好像失去魄的樣子。唐.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
之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睛。如:「眼睛是人類的靈之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