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鯒(鰐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ociella crocodila (Tilesius, 1812)
頭部棱棘明顯突出,頭側有2列縱走棱;前鰓蓋具2棘,間鰓蓋不具膜片;眶前骨中部有1銳棘。口大,前位,鋤骨齒分兩叢。眼睛虹膜半圓形,無觸手狀突起。側線鱗具1小管,前方數鱗各具1弱棘。魚體為暗沈的紫灰色,其上散有許多小黑點;第一背鰭邊緣黑色,背部有4至5條暗色的寬闊橫帶。較小的魚斑點較多,隨著成長而減少。體長可達50cm為大型牛尾魚類。
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沿海區。
生活於大陸棚之淺海域,棲息於泥砂底質上,底棲肉食性魚類,通常埋伏於泥砂中,張開大口掠食過往的小型魚類或甲殼類。
可食用,但量少,不常見,經濟價值不高。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牛尾魚亞目(Suborder Platycephal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牛尾魚科或鯒科(Family Platycephalidae)
圭亞那凱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racaena guianensis (Lacepede, 1788)
外形上有如大一號的瑤山蜥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Crocodile Lizard),體型粗壯,體背具許多如南美凱門般之大型鱗片,腹面之鱗片呈板片狀,腳趾較同科蜥蜴粗且短,體背顏色灰褐色為主,尾部略呈側扁中央並具1條縱行之脊鱗,具有特化的臼齒用以吃食螺類,全長最大可達1.3公尺。
亞馬遜河流域,包括巴西北部,圭亞那往西到厄瓜多及祕魯皆有分布。
喜棲習於沼澤或水邊,完全以淡水螺類為食,其強健之臼齒可輕易咬碎螺殼,據推測本種白天可能大部分時間皆待在水中,至於其他生態資料則不詳。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鞭尾蜥科(Family Teiidae),Whiptails
非洲侏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steolaemus tetraspis 9Cope, 1861)
體長不超過2公尺,頸鱗板4片排成2列,每列的2片頸鱗板緊接在一起,頭鱗板不規則呈一橫列,吻很短比吻基寬還小,眼睛大而突出,身體呈棕黑色。
中西非洲。
生活於沼澤、池塘或雨林內的小溪流,經常單獨存在,少在太陽下作日光浴,而躲在河岸邊的洞穴裡,晚上才出來活動,性情溫馴,以魚、軟體和甲殼類動物以及蛙等為食,母會以枝葉等築一直徑約1.5公尺左右的巢,每窩產10~17個蛋,蛋約6.5公分長,4公分寬,64公克重,孵化期約4個月,小長20~30公分,可做四腳離地的快速奔跑。
目(Order Crocodilia)
科(Family Crocodylidae)
揚子江,中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 1879)
體型很小,僅約1.5公尺,頸鱗板通常6片,排成3列,每列2片並排,有時只有4片頸鱗板,前肢趾間沒有蹼,兩鼻孔間有一縰溝,成體背部是深橄欖綠,身體側面有淡黃色斑點或斑紋,幼體體色鮮豔,有明顯的黃色橫帶。
只侷限中國大陸長江和其支流流經的安徽、浙江和江蘇三省附近,尤其在安徽南部較多。
生活在河岸、水塘或灌溉渠道,常於岸邊掘洞居住,以魚、蝦、螺、蛙和水棲昆蟲為食,也能捕食較大型在水邊活動的動物,如鴨子,甚至、貓狗等。6月左右開始求偶,在水中交配,7、8月母會在岸邊用枯葉和乾草等築巢,巢徑約50公分,高約 60公分,並在巢內產下10~50顆蛋,蛋長約6公分,寬約3.5公分,重約45克,歷經70天左右孵化,小孵化時長約21公分。巢內溫度維持在28~30℃便可順利孵化,高溫時多孵化出雄,低溫則多孵出雌。約4~5年牠們才能達到性成熟。
目(Order Crocodilia)
短吻科(Family Alligatoridae)
形冰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aenocephalus sp.
體延長;頭縱扁;口裂大;體棕黑色;體長可達70公分。
南極海域。
棲息極地冰水海域的底棲息性魚類,棲息深度為5~770公尺間。
無經濟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南極魚亞目(Suborder Nototh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冰魚科或口鰧科(Channichthyidae),Crocodile Icefishes
澳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爬蟲綱魚科。體長約二公尺,上頷骨有一缺刻。以魚類及小型哺乳類為主要食物,分布於澳洲的淡水湖與河川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川名。在廣東省潮安縣城東北,唐代時有魚為害,韓愈曾作文驅之。也作「惡溪」。
多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lgaria multicarinatus (Blainville, 1835)
頭部具大型鱗片,體鱗呈環狀排列,體背顏色以褐色為主,並規則的間雜有數條黑色及白色環形細斑,體側邊帶有銀灰色,腹面具有黑斑,幼蜥之環形斑則較淺;體長最大約達40公分左右。
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北部以及下加州半島(Baja California)。
多於稍為潮濕且較開闊之橡樹林地或山邊活動,喜歡上樹攀爬時並會利用尾部捲曲纏繞,受威脅時泄殖孔會排出惡臭之液體,雌體每年可生2~3窩,而每窩則有1~41顆卵不等。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蛇蜥科(Family Anguidae),Legless Lizards
蛇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圓而瘦長,呈長圓柱形,尾柄兩側具稜脊。頭較短。吻尖,吻長明顯大於眼徑。眼中等大;脂性眼瞼發達。口裂大,上頜骨末端遠延伸至眼後方;頜骨具銳利之小齒;外側腭骨齒一致為2列。體被圓鱗,頭後背部、鰓蓋和頰部皆被鱗;側線鱗數54-57;背鰭前鱗20-21。單一背鰭,具軟條10-12,雄性魚之第2鰭條延長如絲;有脂鰭;臀鰭與脂鰭相對;胸鰭長,末端延伸至腹鰭起點後上方;尾鰭叉形,上葉略長於下葉。體背呈暗褐色,腹部為淡色,成魚體側有時會出現9-10個不顯之暗色斑塊。背、胸及尾鰭略呈青灰色;腹及臀鰭無色;尾鰭上葉上緣無暗點或暗斑,下葉則具暗色下緣。
形叉尾鶴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幾乎呈圓柱形,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頭蓋骨背側之中央溝發育不良。尾柄有側隆起稜,幾成四方形。上頜平直,兩間無縫隙;下頜之末端無斧狀突出物;主上頜骨之下緣於嘴角處完全被眼前骨所腹蓋。鱗細小,側線沿腹緣縱走,達尾鰭基底,在尾柄處向體中央上昇,並形成隆起稜。無鰓耙。背鰭與臀鰭對在,兩者前方鰭條延長,且背鰭之後方鰭條亦較延長,背鰭軟條數21-25,臀鰭軟條數19-22;腹鰭基底位於眼前緣與尾鰭基底間距中央之略前方;尾鰭因中央鰭條突出而呈雙凹形,其下葉較延長。體背藍綠色,體側銀白色。體側中央具一藍黑色橫帶。共有2亞種,另一亞種為分布於東太平洋及大西洋之T. c. fodiator。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