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切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確切扼要。《晉書.卷四六.劉頌等傳.史臣曰》:「雖文華婉,而理歸切要。」
愧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愧。《南史.卷三六.江夷傳》:「聳動愧恧,形於容貌。」唐.駱賓王〈夏日遊德州贈高四詩.序〉:「章句繁蕪,心神愧恧。」
時與願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機和心願相違背。見「事與願違」條。01.清.陳確〈與劉子本書〉:「某既痿廢不復能出門,張考夫亦屢失機緣。時與願違,恨何如!」
耳紅面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容因羞愧而面色潮紅。《西遊記》第三一回:「公主聞此正言,半晌家耳紅面赤,愧無地。」《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朝雲耳紅面赤,不敢言語。」
平地青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平步青雲」之典源,提供參考。 1、「平步」:唐.白居易〈潯陽歲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員外〉詩(據《全唐詩.卷四四○.白居易》引)閱水年將暮,燒金道未成。丹砂不肯死,白髮自須生。病肺杯滿,衰顏忌鏡明。春深舊鄉夢,歲晚故交情。一別浮雲散,雙瞻列宿榮。螭頭階下立,龍尾道前行。封事1>頻聞奏,除書2>數3>見名。虛懷事僚友,平步取公卿。漏盡雞人報,朝迴幼女迎。可憐白司馬,老大在湓城。 〔注解〕 (1) 封事:古代臣子奏事,以皂囊封板,防止洩露,稱為「封事」。 (2) 除書:任命官職的文書。 (3) 數:音ㄕㄨㄛˋ,頻頻、屢次。 2、「青雲」:《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列傳.范雎》范雎既...
三生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唐代李源與僧圓觀友好,圓觀臨死時與李約定,十二年後在杭州天竺寺相見。李源依期赴約,在天竺寺前遇一牧童唱〈竹枝詞〉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乃知牧童即圓觀。見唐.袁郊《甘澤謠.卷五.圓觀》。後比喻因緣前定。唐.貫休〈酬張相公見寄〉詩:「感通未合三生石,騷雅歡擎九轉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愧。漢.揚雄《方言》卷二:「挴,……,愧也。」
掣襟露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匿,車馬之飾,衣裘之麗,憲不忍為之也。」子貢逡巡,面有色,不辭而去。
吞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出聲。如:「忍氣吞聲」。《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文若虛羞無地,只得吞聲上船,再也不敢提起買橘的事。」
井底蝦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沒有邊際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黃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時,就對自己之前的無知和自傲感到愧不已。北海便對河伯說道:「沒有辦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談論海洋之大,這是因為受到所住環境的限制;無法跟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霜,這是因為受到生存時間的限制;而無法跟鄙陋之人談論真理之道,也是因為受限於他們的教育背景。人受到現實環境的限制是何等大啊!今日你看到了大海,才發現黃河的渺小,然而這看似沒有際涯的海洋,在浩瀚無窮的天地之間,跟大倉庫裡的一粒米又有什麼分別呢?」後來後來「井底之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識淺薄的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