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多毛尾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一背鰭II, 8;胸鰭14-17;腹鰭7;鰓耙9-13;背鰭基部與側線間鱗列5-7;與背鰭前長等長之側線鱗數26-34;腹鰭及鰓蓋間之鱗列10-14。幽門垂9-13。鰓條骨7。吻長為頭長之23-27%;兩眼間距為31-34%;眼徑為29-30%;眼後長為38-41%;上頜長為29-33%;下頜鬚長為11%;兩背鰭間距為20-22%。頭部圓,不具脊,幾乎完全附滿鱗片;鰓被架膜具鱗;全身附滿櫛鱗,各鱗上細棘相當細長。第二背鰭棘前緣光滑;腹鰭起點位於胸鰭後方,第一背鰭後1/4下方;腹鰭與肛門距離相近,期間距離少於眼徑。(何宣慶、林沛立編寫 2012/12)
指浮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性殼長3.4~3.6mm,雄性3.3~3.5mm。殼呈長方形,雄性額角, 末端較尖直,雌性額角稍向下方。殼背、腹緣中部微凹,前、後、腹角和背 角皆鈍圓。雄性第1觸第5刺毛中部後緣具28~30對細刺。雌性額器頭節長, 呈棍棒形,背腹皆具細毛。雄性右第2觸角執握肢細長,彎曲呈弓形,其末 緣具橫紋脊1具1外末刺。
星點梅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衣體石生或樹生,貼生於基物,直徑6-8 cm,裂片寬3-6 mm,近圓形,邊緣或具圓齒或具不規則刻缺;上表面灰色至灰綠色,中央部分具皺紋和脊,裂芽表面生,圓柱狀,單一或珊瑚狀,有時略縱向扁平,假杯點細小,點狀,或略長型,常發育成龜裂;下表面淡褐色,具有細長、白色或與下表面同色的假根。子囊盤罕見,果托具假杯點;子囊孢子近球形或寬橢圓形,15 X 10-12μm。
吻橫口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形;鰓裂向腹面延深至胸鰭基中央前緣。頭無鬚。吻肉質狀,圓錐形;口下位;齒骨具一彎區大犬齒。無側線。D. X-XI, 31-37; A. II, 29-33; P. 11-12; V. I, 3。背鰭連續無缺刻;背鰭、臀鰭和尾柄相連;尾鰭內凹形,具梳狀後緣。 體色多變,從黑色至黃色都有;體側有2條藍縱紋,頭頂在背鰭前有一淡窄紋;背、臀和尾鰭黃至橘紅色。
紋織紋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近於菱形,肩部明顯,殼外表密佈白色縱肋和深褐色橫溝,互相交織成之顆粒。殼口近橢圓形,內、外唇肥厚,內唇上緣具一小齒,外唇具不規則齒狀突起。
糙絲齒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巨觀特徵:子實體扁平形,形成一線狀區域或不規則球狀區域,貼生,80-800微米厚,1.2 × 8公分,蠟質或膜質,不平坦,齒狀突起,相當有裂痕,中央奶油淺黃色,在5%KOH下不變色;邊緣漸薄,被捲綿毛,白色或同色,突起圓錐形,先端突然尖銳,先端毛緣,60 × 70微米, 每毫米6–9個。 微觀特徵:幾乎無底層;中層的底部7–200微米厚,由非常疏鬆的交織和多少平行的菌絲組成;中層的上半部超過100微米厚,有時可達700微米厚,由非常縱向交織且緻密的菌絲組成,菌絲2-3微米寬,不明顯,含扣子體,平滑,薄壁,有時在短側生細胞的末端膨大;囊狀體圓柱形,有隔或無隔,稍微厚壁,先端圓,2.5–3微米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野卑賤。如:「賤之物,不足掛齒。」
韜光養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隱藏才能,不使外露。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序〉:「自顧年老才庸,知易理,亦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宋.朱熹〈答許順之〉書其三:「日用動靜語默,無非下學,聖人豈曾離此來?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  參考詞語︰渾掄吞棗注音︰ㄏㄨㄣ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漢語拼音︰hún lún tūn zǎo釋義︰即「囫圇吞棗」。見「囫圇吞棗」條。 01.元.耶律楚材〈心經宗說後序〉:「嗟見渾掄吞棗,只管誦持。」 
黔驢技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曾伯〈代襄閫回陳總領賀轉官啟〉:「秉鉞專征,實愧嚴尤之三策;賜書增秩,已膺甘茂之十官。雖長蛇之勢若雄,而黔驢之技已盡展。」 02.元.王惲〈上張右丞書〉:「如惲之心,非敢必,其自遠方而來,以黔馿(驢)之技,名聯仕版。」 參考詞語︰黔驢技盡注音︰ㄑ|ㄢˊ ㄌㄩˊ ㄐ|ˋ ㄐ|ㄣˋ漢語拼音︰qián lǘ jì jìn釋義︰即「黔驢技窮」。見「黔驢技窮」條。 01.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四.書簡.答王師吉書》:「今上公聰明仁武,遠過文侯,而弟樸樕椎魯,大媿此三賢矣。特恐黔驢技盡,為諸鄉親羞耳。」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