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息奄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奄奄一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奄奄一息」原作「氣息奄奄」,出自晉.李密〈陳情表〉。晉武帝想召李密入宮做事,但從小撫養他長大的祖母年事已高,希望能親自照顧祖母安享天年,於是寫了這篇〈陳情表〉向武帝表明心意。「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說祖母已九十六歲,生命已將到盡頭,僅留下最後一口氣,隨時都有離開人世的可能。希望能多陪陪祖母,等她過世後再出來為皇帝效命。「奄奄」是微弱的樣子,常與「氣息」連用,表示呼吸極其微弱,快要斷氣之意,後世還有「奄奄殘息」、「奄奄餘息」、「殘息奄奄」等詞。明代以後,則以「奄奄一息」最常見用。
出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情勢、環境所逼而離開原來所居之地。《墨子.親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浮生六記.卷三.坎坷記愁》:「叩辭吾母,走告青君,行將出走深山,求赤松子於世外矣。」
跬步不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跬步,半步。跬步不離指半步也不離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五.姑妄聽之一》:「三寶四寶又甚相愛,稍長即跬步不離,小家不知別嫌疑。」
馬奎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中途輟學。不久他進入報界,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訊社記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之後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歐洲,繼續其文學創作。1975年,他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1982年,哥倫比亞地震,他回到祖國。1999年得淋巴癌,此後文學產量遽減,2006年1月宣佈封筆。 創作歷程:馬奎斯的早期著...
吳魯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銘:「此處躺著某某,對他的什麼形容詞都不需要。」1983年7月30日下午,吳魯芹與太太參加鄰居酒會,離開時走下石階跟朋友握手道別時,心臟病突發,撒手歸去。他去世時,余光中稱其為「愛彈低調的高手」,這也就成為談吳魯芹的一個經典的句子。  余光中說,吳魯芹逝去,他那一代的散文家又弱一個,「但悲悼之情淡下來後,又覺得他那樣的死法,快而不痛,不失痛快,為他灑脫的人生觀瀟灑作結,亦可謂不幸之幸。」 參考資料:愛亞的部落格、九歌文學網(責任編輯:109602124)
逃學兒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cheafer&Millma解釋所謂的逃學,是指學童沒有任何正當的理由,未經家長、教師同意,或未辦理請假手續,於上課時間,任意離開學校一段時間而言。逃學是一種不上學的行為。但不上學不完全是逃學,有的是屬於「拒學」。兩者的表面行為相似,都是不上學,不到學校。但在心理狀況方面卻是不同的,逃學是由外在因素造成,似乎有合理的理由,如討厭老師、不滿學校等,學生有表現上學的可能性,但缺乏上學的意志,分類上屬於行為問題,常與不良行為相關聯。而拒學多半是內在心理的困擾,其發生的原因可能不合理或不明確,帶有強迫性的傾向,涉及精神...
隨寓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孝友這樣的禮法看成浩渺煙波,把安身之處當成承載我的舟船。從前馮夷得道而能悠遊大川,漁夫語畢便順著蘆葦離開,我想也是如此罷了!」德孚話中用了《莊子》中的兩個典故,馮夷和漁夫都是得道高人,由於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本體,所以能安於所處的境遇,無入而不自得。德孚以此喻己,說明自己的行為並無矛盾,反而是反樸歸真,以本真去應和環境的變化,再順勢表現在行為上,所以無法以一般「隱」與「不隱」的形式來作判斷。也正因為他了解順道而行的哲學,所以才能「隨所寓而安之為舟舫」,即使在充滿人為虛文的世界裡,亦悠游無所累。後來「隨遇而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能安於所處的環境,後亦用來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出現「...
眼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人示意的目光。[例]他使眼色示意眾人離開
不暇暖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所以才會有「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之語。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落腳處的煙囪都還沒被熏黑,他就得離開趕到別的地方;墨子坐的席子都還沒變暖,他也要起身離開了。每天生火煮飯必須用到的煙囪沒被熏黑,表示停留的時間極短;席子無法坐暖,表示根本沒有可以坐著休息的時間。後來「席不暇暖」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奔走極為忙碌,沒有休息的時候。
選擇性挑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或不確定是否參與,則可選擇先不加入活動而退到一旁。但這並不表示可藉者選擇性挑戰的理由,在活動中消失或離開,團體尊重個人對活動選擇參與程度較低,而個人也應以一些方式來增加團體的經驗價值,即使是扮演一個比較不活躍的角色,但仍與團體共同出席,這才是選擇性挑戰的原意(Schoel,Prout&Radcliffe,1988)。選擇性的挑戰強調的是一種對於遇到問題勇於嘗試的積極態度,而不是挑戰的難度,因為一個人的積極態度比他的能力更為重要。挑戰(challenge)是探索教育中必然存在的元素,只是挑戰的難度可以根據參與者的心...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