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晉國王室政權旁落到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他為削弱其他三家勢力,假借晉君名義向各家索求一大筆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趙襄子拒絕。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便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讓智伯陷入苦戰,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滅了智氏。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
|
東征西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兵征討東方,而西方的百姓埋怨不先來解救自己。語本《書經.仲虺之誥》:「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後予。』」形容人民對仁義之師的盼望。《舊五代史.卷一二○.周書.恭帝本紀》:「逮事世宗,功存納麓,東征西怨,厥績懋焉。」
|
有征無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兵征討卻不需交戰。指兵威強大,不需要交戰,敵人就自動屈服。《文選.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雖云王者之師,有征無戰,不義而強,古人常有。」《周書.卷六.武帝紀》:「太祖神武膺運,創造王基,兵威所臨,有征無戰。」
|
虛張形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諡桓。
|
發兵問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興師問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興師問罪」的「師」,指的是軍隊。「興師問罪」就是出兵討伐有罪者。這句成語見用於唐.樊綽《蠻書.卷四.名類》。爨(ㄘㄨㄢˋ)本是蜀漢時期南中(今雲南、貴州一帶)大姓之一。東晉時期,爨氏世代駐守於南中之地,形成地方割據局面,「爨」逐漸由姓氏變成民族泛稱,中原民族於是稱其為「爨蠻」。隋唐之際,爨蠻分裂成東、西兩爨:東爨的主體民族為「烏蠻」;西爨的主體民族為「白蠻」,其中又包含了蒙巂、越析、浪容、邆睒、施浪、蒙舍六個部落。唐玄宗時,兩爨的主祭崇道帶領群眾動亂,玄宗召來蒙舍部的蒙歸義前往平亂。亂平後不久,崇道又殺了被任命為南寧都督的爨歸王,歸王被害,他的妻子...
|
玩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兒子劉和在公孫瓚陰謀下被袁術扣留做人質,仇怨就更深了。公孫瓚雖然幾次和袁紹交戰都吃敗仗,但還是持續出兵攻打,劉虞一方面擔心他用兵無度,任意發動戰爭,一方面又怕他勢力過大掌控不住,所以不讓他再度出兵。就這樣兩人結怨愈來愈深,最後劉虞發兵攻打公孫瓚,結果兵敗,被誣陷想要謀反而遭處斬。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窮兵黷武」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恣意運用兵力,發動戰爭。
|
大流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波斯王。共有三世:(1)一世(西元前558~前486),削平內亂,國勢日強。曾征服色雷斯、馬其頓等地及印度的一部分。又兩次出兵希臘。(2)二世(西元前?~前404),弒兄即位,愚暗無聞。(3)三世(西元前?~前330)時,亞歷山大東征,起兵接戰,大敗,被部下所殺。波斯滅亡。也譯作「達理阿」。
|
徒費無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白浪費精力,沒有任何效益。《東周列國志》第一○一回:「西周公亦引兵歸,赧王出兵一番,徒費無益。」也作「徒勞無功」。
|
慨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激動憤怒。《宋書.卷一.武帝本紀上》:「誓雪國恥,慨憤陵夷,誠發宵寐。」《北齊書.卷四一.獨孤永業傳》:「初聞晉州敗,請出兵北討,奏寢不報,永業慨憤。」
|
衣帶一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元開皇,建都大興,但長江以南仍是陳朝的天下。當時陳後主荒淫誤國,隋文帝為統一天下,便藉口安民除暴,出兵討伐陳朝。出兵之前,隋文帝對他的臣子說:「我身為天下百姓的父母,怎麼可以因為一條小小長江的阻隔,就不去拯救對岸受苦的百姓呢?」其實長江是條非常大的水流,最寬處可達一千七百多公尺。但隋文帝為了強調他出兵南陳的決心,所以用衣帶來形容長江。開皇九年,陳朝滅亡,結束了東晉以來二百六十餘年的分裂戰亂。「一衣帶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原被用於形容江流狹窄有如一條衣帶,後亦用於泛指江河阻隔不足以限制交往。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