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北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北方出征、出發。如:「取得南區代表權之後,棒球隊北征角逐全國冠軍寶座。」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安集中國,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漢.班彪〈北征賦〉:「遂奮袂以北征兮,超絕跡而遠遊。」
|
如釋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如釋重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時,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
|
師直為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兵的理由正當,則士氣高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矣?」
|
慨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激動憤怒。《宋書.卷一.武帝本紀上》:「誓雪國恥,慨憤陵夷,誠發宵寐。」《北齊書.卷四一.獨孤永業傳》:「初聞晉州敗,請出兵北討,奏寢不報,永業慨憤。」
|
構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方出兵交戰。《孟子.告子下》:「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
|
東蕩西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兵平定各地禍亂。《三國演義》第一一九回:「昔日魏武祖皇帝,東蕩西除,南征北討,非容易得此天下。」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佐高皇南征北討,隨諸將東蕩西除。」
|
功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功勞和罪過。如:「他擅自決定工作方向,雖然取得不錯的績效,卻只是功罪相抵罷了。」元.張國賓《薛仁貴》第四折:「父親,您孩兒跨海征遼,曾立下五十四件功勞。爭些兒被總管張士貴白賴去了。若非軍師大人定奪功罪,您孩兒豈有今日。」
|
起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兵。《薛仁貴征遼事略》:「陛下今起軍征伐,軍有帶甲之勞,民有轉輸之苦。」
|
撥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派兵、分出兵力。如:「撥兵支援」。
|
行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出兵,載與同行的神。《禮記.文王世子》「其在軍則守於公禰」句下漢.鄭玄.注:「謂從軍者公禰行主也。」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