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李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都是這種享樂生活的反映。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臨風誰更香屑,醉拍闌幹情味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玉樓春)這種作品,同他前期的頹廢的生活情調,正是一致。在創作上雖表現了一定的技巧,但由於內容的限制,仍呈現著花間的氣息,這是他前期作品的共同缺點。但是這種境遇,是不長久的;不久,他的愛兒瑞寶死了,大周後也死了,家以外侮日急,接著是曹彬過江,金陵淪陷,於是肉袒出降,全家北徙,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穿戴白衣紗帽,忍受著人世間最難堪的俘虜生活。他後期的生活環境,較之前的宮廷...
孤詣苦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苦心孤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苦心孤詣」的「苦心」,最早見於古詩十九首中的〈東城高且長〉:「〈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詩中的〈晨風〉見於《詩經》,是描述婦人思念丈夫久出不歸的詩。詩中「鴥(ㄩˋ)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句,婦人藉行蹤忽的晨風,仍然會回到樹林之中,反問遠行的夫君為何不肯回來,隱含了對現實生活的苦悶,有勞苦憂心的意思。屈復(西元1668∼1744?),清陝西蒲城人,字見心,號悔翁,晚號金粟道人。朝隆元年舉博學鴻詞,不就。沈德潛謂其不屈節,是有守之士。二十七歲出遊,行遍南北,自稱「七十有七齡,半百在行旅」。熟悉古今興亡之事,詩作多緬懷往事。著有...
鶴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鶴羽製成的外衣。《三國演義》第三八回:「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然有神仙之概。」
曲水流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酒杯放在彎曲水渠的上游,任其流而下。為古人飲樂時助興的一種遊戲。參與遊戲者環坐渠旁,當酒杯停在某人附近,便由他取來飲酒。如:「詩人們列坐河旁,學起古人曲水流觴的韻事,一邊喝酒,一邊作詩。」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
秋風過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耳」條。 01.宋.蘇軾〈無愁可解.光景百年〉詞:「萬事從來風過耳,何用不著心裡。」 參考詞語︰風過耳注音︰ㄆ|ㄠ ㄈㄥ ㄍㄨㄛˋ ㄦˇ漢語拼音︰piāo fēng guò ěr釋義︰猶「秋風過耳」。見「秋風過耳」條。 01.《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任你說得舌敝唇穿,也只當做風過耳。」
圓鑿方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方枘圓鑿」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楚.宋玉〈九辯〉(據《楚辭》引)1>何時俗之工巧兮,背繩墨而改錯。卻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當世豈無騏驥2>兮?誠莫之能善御。見執轡者非其人兮,故駶跳3>而遠去。鳧鴈皆唼4>夫粱藻兮,鳳愈翔而高舉。圜鑿5>而方枘6>兮,吾固知其鉏鋙7>而難入。眾鳥皆有所登棲兮,鳳獨遑遑而無所集。願銜枚而無言兮,嘗被君之渥洽。太公九十乃顯榮兮,誠未遇其匹合。謂騏驥兮安歸?謂鳳皇兮安棲?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文子.上義》。 (2) 騏驥:駿馬、良馬。 (3) 駶跳:跳躍。駶,音ㄐㄩˊ。 (4) 唼:音ㄕㄚˋ,魚、鳥在水中覓食。 (5) 圜鑿...
異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鄉。唐.韋莊〈江上別李秀才〉詩:「莫向尊前惜沉醉,與君俱是異鄉人。」《三國演義》第五五回:「念備一身蕩異鄉,生不能侍奉二親,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也作「異地」。
歐陽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淒如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祭歐陽文忠公文》)蘇轍稱其文「雍容俯仰,不大聲色,而文理自勝」(〈歐陽文忠公神道碑〉)歐陽脩學韓,而又不拘於韓,如碧波蕩漾的清池曲水,有別於韓文的渾浩流轉之長江大河。清代袁枚說:「歐公學韓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韓,此八家中所以獨樹一幟也。」(《隨園詩話·卷六》)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晃晃悠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搖擺、蕩的樣子。如:「有一個影子在遠處晃晃悠悠的,看不清楚是什麼東西。」
吳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證明鄉土文學在藝文上的正面價值和體認上的廣泛意義。 作品 《吾鄉印象》《泥土》《農婦》《店仔頭》《搖裡》《無悔》《向孩子說》《不如相忘》《吳晟詩選》《一首詩一個故事》《筆記濁水溪》等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