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30.13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阻塞不通。南朝梁.庾肩吾〈亂後行經吳郵亭詩〉:「獯鯁伊洛,雜種亂轘轅。」宋.蘇軾〈張文定公墓誌銘〉:「餉道一鯁,兵安所仰食?」
烽火連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烽火,戰亂。烽火連天比喻戰火連綿。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四二齣:「你星霜滿鬢當虜,似這烽火連天各路衢。」也作「連天烽火」。
歌功頌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朝傳至古公亶父時,才正式建國,立國號周。他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施行仁義,國人都非常愛戴他。狄中的薰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給他們。隨後又再度侵擾,想要搶奪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奮起抵抗。古公說:「民眾擁立君主,是要讓他為大家謀利益。現在邊疆民族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隨我或是他們,並沒有什麼區別,如今民眾因為我的緣故去打仗,要我犧牲別人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實在不忍心。」於是就帶領部屬離開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攜幼,全跟著古公來到岐下。鄰國聽說古公的仁義,也有許多人來歸附他。因此古公就變革狄的風俗,營造城郭...
先聲奪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兵車揚起的塵土,立刻向中軍告急,孫叔敖就說:「寧可我們先侵犯敵人,不要讓敵人侵犯我們。《詩》說:『元十輛,在前面開道。』就是要搶先攻擊敵人。《軍志》也說:『搶在敵人前面,可以劫奪敵人的戰鬥意志。』我們衝過去吧!」於是就疾速進軍,戰車飛馳,士兵奔跑,掩殺晉軍,獲得勝利。「先聲奪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出來。
百聞不如一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時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亡踰於老臣者矣。」上遣問焉,曰:「將軍度1>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2>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3>度,臣願馳至金城4>,圖上方略5>。然羌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 〔注解〕 (1) 度:音ㄉㄨㄛˋ,推測。 (2) 充國:指趙充國(西元前137∼前52),字翁孫,西漢隴西上邽人。善騎射,好兵法,熟悉匈奴與羌族的情況。武帝時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將;宣帝時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於農,為世所推重。卒諡壯。 (3) 隃:音|ㄠˊ,遠,同「遙」...
竹林七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的山濤、阮籍、嵇康、向秀、劉伶、阮咸、王等七人,崇尚老莊之學,輕視禮法,規避塵俗,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縱情清談,故稱為「竹林七賢」。
夷夏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夷﹐是古代華夏族(實際上即漢族)對異族的貶稱。原多指東方民族﹐如《禮‧王制》所說﹐“東方曰夷”。春秋以後演變成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如“四夷”﹑“九夷”等。其後發展成為對“南蠻”﹑“北狄”﹑“西”﹑“東夷”的通稱。到了近代﹐清王朝對西方帝國主義也稱“夷”﹐如“英夷”﹑“美夷”等。華﹐光榮之意﹐夏的意思是“中國之人”﹐華夏就是光榮的中國人之意。處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自豪地自稱為華夏民族。中國古人常以華﹑夷或夏﹑夷對稱來表示漢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以及中國和外國的民族界限。所謂夷夏之防﹐就是要嚴格華夏族和其他民族的界限﹐嚴格...
不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成材,自謙之詞。《左傳.成公三年》:「二國治,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紅樓夢》第六九回:「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喪倫敗行,故有此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上淤積的汙水和爛泥。如:「泥濘」。《左傳.僖公十五年》:「戰于韓原,晉馬還濘而止。」晉.杜預.注:「濘,泥也。」《新唐書.卷一○九.楊再思傳》:「再思入朝,有車陷于濘,叱牛不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我國古代北方的民族。因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稱為「北狄」。秦、漢以後成為中原對北方各族的泛稱。[例]夷狄、蠻夷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