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戰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在戰爭中失敗。《戰國策.魏策二》:「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戰敗也,悉起兵從之,大敗趙氏。」
掃帚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因彗星的彗核、彗髮和彗尾所發出的光芒,像把掃帚掃過天空一般,且中古時,它的出現常被視為災禍、戰爭的不祥之兆,故稱之為「掃帚星」。
星際大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類幻想中存在於外太空各星球間的戰爭
2.有名的好萊塢電影。片名原名為Star Wars。內容描述外太空星球間的戰爭,是一部發揮特殊音效及特殊效果的科幻電影。
不約而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約而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載,漢武帝時,朝中兩位大臣嚴安和徐樂上書,文中對秦朝的滅亡有所評論。他們認為秦始皇在取得政權後,不但沒有體恤民情,予民休息,反而好大喜功,不斷發動戰爭,造成社會更加不安定,賦稅更加的沉重,民不聊生,屍骨遍地。於是在秦始皇死後,天下群雄並起,紛紛領兵抗秦。而這些豪傑之士其實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非王公貴族之後,沒有任何權勢,也沒有精良武器,這些人之所以「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是因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變,叛軍的勝利完全是時勢所趨。此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指沒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動,沒有事先約定就一起會合...
赤壁鏖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鏖兵,雙方戰爭激烈,死傷眾多。赤壁鏖兵指漢建安十三年,孫權與劉備聯軍在赤壁與曹操苦戰,最後大破曹兵,形成三國鼎立的事。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一折:「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東吳力氣。」《三國演義》第四七回:「赤壁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皆同。」後亦用以比喻歷經艱苦奮戰,終於獲取勝利。也作「鏖兵赤壁」。
龍瑛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龍瑛宗,本名劉榮宗(1911年8月25日-1999年9月26日),客家人、臺灣著名作家,被喻為戰爭時期最優秀小說家。目錄1 生平2 文學創作3 著作3.1 出版書籍3.2 期刊、報紙、散篇4 評論、其他5 參考資料 生平   1930年自台灣商工學校畢業,旋即進入台灣銀行界服務。1936年,與李耐女士結婚。1937年,以日文創作的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日本《改造》雜誌第九屆懸賞小說佳作推薦獎,一舉登上文壇。  此後,龍瑛宗陸續有作品於日本、台灣二地發表,內容包括小說、新詩、隨筆、文藝時評。1939年,加入西...
傷亡枕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受傷和死亡的人數極為眾多。如:「看到戰場上傷亡枕藉的慘烈景況,不禁令人感慨戰爭的無情!」
墨守成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墨翟的善於守城。墨翟,西元前501∼前416,戰國時魯人,提倡兼愛、非攻、節用、薄葬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後世亦稱為墨子。〔參考資料〕 《墨子.公輸》於是見公輸盤1>,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2>為械3>,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4>之,公輸盤之攻械5>盡,子墨子之守圉6>有餘。 〔注解〕 (1) 公輸盤:春秋魯之巧匠。又作公輸般、公輸班;或稱魯班、魯般。 (2) 牒:小木札。 (3) 械:樓櫓;古代供守兵眺望敵人之用。 (4) 距:通「拒」,抗拒。 (5) 械:謂飛梯、橦車、飛石、車弩之具。 (6) 圉:通「禦」。 2、「成規」:《三國志.卷四四.蜀書...
礪兵秣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兵器、餵好馬匹,完成作戰的準備。於是鄭穆公將計就計派皇武子去送行,讓秦軍知道鄭國已有防備,免去一場戰爭。後來「厲兵秣馬」被用來指完成作戰準備。亦用來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另外在《左傳.成公十六年》中,可見「秣馬利兵」一詞,也作比喻完成作戰準備的意思。
鷸蚌相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鷸蚌相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