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烏集之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烏合之眾」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管子(?∼西元前644),名夷吾,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桓公成為霸主,桓公尊為「仲父」。管子奠定齊國的法治思想,著重經濟管理,他曾說:「像烏鴉一樣暫時湊合在一起的人,因為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剛開始什麼都好商量,久了就什麼都看不對眼,互相唾棄。表面上雖然還維持良好的關係,但因為沒有交心,權力不在領導人的手上,而在屬下或幕僚,可說是暫時依附、沒有權勢的領導者。」後來「烏合之眾」被用來比喻暫時湊合,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
壞法婪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貪贓枉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貪贓枉法」原作「貪贓壞法」。贓,指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財物。「貪贓枉法」表示為了貪圖非分之財,而做出違法犯紀之事。過去多用在官吏身上,指官吏為了收受賄賂,而破壞法律。古代的官員是社會上少數擁有地位和權力的人,如果他們品行不端,貪圖不義之財,濫用國家給予他們的權力,自然會對百姓造成極大的痛苦。例如所引典源,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誰想那兩個到的陳州,貪贓壞法,飲酒非為。」便是指劉衙內的兩個兒子去陳州糶米,卻貪圖賄賂,中飽私囊,花天酒地,胡作非為,絲毫沒有盡到身為官員的責任。「貪贓枉法」後來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貪汙受賄,破壞法紀。
瀝肝呈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是希望由三人共掌朝政,因此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任大司馬,劉昉任小冢宰。楊堅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明白他若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和親信。楊堅見李德林才華洋溢,且有匡世救國的政治理想,就任命他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相,讓鄭譯任丞相府長吏,劉昉任丞相府司馬,以便控制他們。而後楊堅弒靜帝,篡北周,國號隋。隋立之後,李德林認為梁士彥及元諧等人仍有謀反之心,於是寫了〈天命論〉,詳論隋朝取代北周乃是出於天命,而非人力所能及。文中列舉古代聖王,均是上承天命,下順人心,所以能夠建立邦業,造福萬民;今日隋文帝也是因為四方臣民諸侯的愛戴,又有上天的祥瑞、讖語為證,...
兵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掌管和指揮軍隊的權力。《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您是咱每弟弟,故把宋州兵權付您。」
神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所賦予,絕對不可侵犯的權力。專制時代的帝王,常持此說以為其統治作辯護。
關原會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故事2 幕府3 關鍵字4 出處 故事日本的獨裁者豐臣秀吉染病之後數個月死了,也就發生了權力鬥爭。曾是豐臣秀吉盟友的德川家康就佔了上風;他的主要對手是曾為豐臣秀吉得力助手的石田三成,他對德川家康心懷怨恨。石田到處煽動,製造與德川家康的敵對情緒。1600年10月,內戰爆發,在日本中部的關原爆發大會戰。在關原會戰中,雙方各自出動了10萬之眾,但是德川家康的軍事謀略稍高一籌,因而節節獲得勝利。結果,德川家康大獲全勝。這次會戰結束日本長期內戰的局面,開始了江戶時期。不久之後,石田三成被處決,德川家康於1603年任命為幕府將...
法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行使法律的權力,稱為「法權」。
村塢集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塢集團的新人際關係,而此關係大抵以人格主義為結合的樞紐;另一方面產生以月旦人物為結合點,而以趨向政治權力為目標的「士」階級。前者係以脫離漢代僵硬的禮教規範做為沉默的抗議;後者則為漢末清議連動的變相,但其精神多多少少仍承繼漢代的鄉論理念。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漢代英文關鍵字:Han Dynasty 出處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87~88。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披肝掛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是希望由三人共掌朝政,因此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任大司馬,劉昉任小冢宰。楊堅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明白他若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和親信。楊堅見李德林才華洋溢,且有匡世救國的政治理想,就任命他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相,讓鄭譯任丞相府長吏,劉昉任丞相府司馬,以便控制他們。而後楊堅弒靜帝,篡北周,國號隋。隋立之後,李德林認為梁士彥及元諧等人仍有謀反之心,於是寫了〈天命論〉,詳論隋朝取代北周乃是出於天命,而非人力所能及。文中列舉古代聖王,均是上承天命,下順人心,所以能夠建立邦業,造福萬民;今日隋文帝也是因為四方臣民諸侯的愛戴,又有上天的祥瑞、讖語為證,...
迴山倒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排山倒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排山倒海」原作「迴山倒海」。袁山松,東晉陳郡陽夏人。少有才名,博學能文,在他寫的《後漢書》中,有一段記載東漢最後一位皇帝獻帝的事蹟。獻帝在位三十一年,起初受制於董卓,後曹操以援救漢室之名討伐董卓。接著曹操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得勢後,漸次削弱諸雄的權力,手握國家大權,他架空獻帝,勢力日漸強大,以「迴山倒海」般的巨大力量,把政權移轉到自己手中。袁山松認為,曹操以仿效堯、舜禪讓的美名,逼獻帝授權,實為竊國,與盜賊無異,毫無仁義可言。後來「排山倒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力量巨大,氣勢壯闊。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