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保殘守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殘文缺,稍離其真,乃陳發秘臧,校理舊文,得此三事,以考學官所傳,經或脫簡,傳或間編。傳問民間,則有魯國(柏)〔桓〕公、趙國貫公、膠東庸生之遺學與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猶欲保殘守缺,挾1>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以《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 〔注解〕 (1) 挾:懷著。
明若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瞭如指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魯國是周朝大功臣周公旦的封邑。周公曾輔佐武王討伐商紂,又協助成王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使天下大治。後來周天子為感念周公的功勞,於是特准魯國於周公之廟舉行原只有帝王才可主持的禘(ㄉㄧˋ)祭。但是,因為一般人都不曾見過這樣的重大祭典,所以完全不了解禘祭的進行方式,於是向孔子請教,但孔子不願回答,便說:「不知也。」這是因為當時魯國宗廟靈位配祀等名分顛倒,不合周禮,違逆了孔子對禮教的堅持,所以孔子故意避而不談這方面的問題。然後他又指著自己的手掌說:「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這句話則是說:若真有人能說出禘禮的確實情況,那他就是個知禮...
飄風過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王壽夢的第四子,生卒年不詳。壽夢見其賢而欲立為王,不受;後封於延陵,號延陵季子,簡稱為季子。曾出使魯國,並從觀樂中,聽出各國的興衰。他與徐君間重友誼、守信用的故事,亦為世人傳誦。 (2) 受位:接受王位。 (3) 前君:前任國君,指吳王壽夢。 (4) 子臧之義:春秋時曹宣公死後,公子負芻殺太子自立為成王,但曹人擁戴的是子臧,子臧不接受而出奔宋國。子臧,即公子欣時,字子臧,春秋曹國人,生卒年不詳。曹宣公庶子。 (5) 仰高履尚:仰幕高德,實行高尚的事。 (6) 延陵:春秋吳邑,季札封地,即今江蘇武進縣治。
公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魯國的巧匠。參見「公輸般」條。
韋編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源,提供參考。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1>晚而喜《易》2>,序〈彖〉3>、〈繫〉4>、〈象〉5>、〈說卦〉6>、〈文言〉7>。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注解〕 (1)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易》:《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
三編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源,提供參考。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1>晚而喜《易》2>,序〈彖〉3>、〈繫〉4>、〈象〉5>、〈說卦〉6>、〈文言〉7>。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注解〕 (1)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易》:《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
如釋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如釋重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時,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
道聽途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道聽塗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開平民教育先河。孔子是一個很嚴謹的學者,對學生品行的要求甚至超過他們在學問上的成就,在《論語.陽貨》中,孔子曾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意思就是說,在道路上聽到的話,如果沒有查證就隨便傳揚出去,有德行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皇侃疏中對這句話加以解釋:「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對人講述道理,必先鑽研日久,有所心...
三絕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韋編三絕」之典源,提供參考。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1>晚而喜《易》2>,序〈彖〉3>、〈繫〉4>、〈象〉5>、〈說卦〉6>、〈文言〉7>。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注解〕 (1)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易》:《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
左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複姓。如春秋魯國太史左丘明。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