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5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折斷。如:「撧成兩截」。《水滸傳》第四回:「跳上臺基,把剌子只一拔,卻似撧蔥般拔開了。」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我待撧花枝在頭上插。」
2.向昏倒的人行按摩等活動使醒過來。如:「他昏過去了,趕快撧一撧!」
3.使人難堪。如:「什麼難題也撧不倒他!」、「這不是存心撧人嗎?」
|
黔驢之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黔驢技窮」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據《全唐文.卷五八五.柳宗元》引)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1>,蕩倚衝冒2>,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3>,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注解〕
(1) 狎:音ㄒ|ㄚˊ,戲弄。
(2) 蕩倚衝冒:指老虎對驢子挑釁...
|
告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請求借錢。如:「為了孩子龐大的醫藥費,他四處告貸。」
|
狂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狂放不羈的人。《孟子.盡心下》:「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三國演義》第五七回:「魯肅曰:『主公何不用龐士元?』權曰:『狂士也,用之何益?』」
|
百里之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能足以治理一個縣邑的人。《三國演義》第五七回:「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
|
免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脫帽。《三國演義》第七四回:「龐德聞之,免冠頓首,流血滿面而告。」《初刻拍案驚奇》卷七:「除非陛下免冠跣足救臣,臣方得活。」
|
敬賢禮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尊重賢良和有能力的人。《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孤本元明雜劇.龐掠四郡.第四折》:「玄德公納諫如流,敬賢禮士。」也作「敬賢重士」。
|
執迷不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執迷不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執迷不悟」是指人堅信錯誤的觀念,無法醒悟,「迷」即是迷惑之意。東晉時,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日劇,僧侶們的政治勢力日漸龐大,道德也日趨墮落,引起不少人的批評。僧人釋道恆有感於時人對佛教的質難,作〈釋駁論〉斥責僧人的所作所為,並說他們「執迷自畢,沒齒不悟」,就是指他們固執自信,永遠也不知道悔悟。後來「執迷不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堅持錯誤的觀念而不醒悟。稍晚,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文章中就使用了這句成語。他在前朝被封為征東將軍,為朝廷帶兵東征,剷除地方勢力。出發前寫了一篇〈移檄京邑〉,向當地的領袖喊話,說他們受到良好的教養,只是受制於惡人,才不...
|
驥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駿馬的腳。比喻傑出的才華或人。《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傳》:「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北史.卷八六.循吏傳.張華原傳》:「若能屈驥足於此,當共享富貴。」
|
不足之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身體虛弱而引起的疾病,如中氣不足、元氣不足。《紅樓夢》第三回:「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