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0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異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別有所見的議論或持反對的意見。宋.無名氏《梁公九諫》:「策立武三思之事,諸大臣盡皆拜舞謝勅,惟有卿不拜,朕想卿必有異議。」《三國演義》第一四回:「群臣皆懼操勢,亦莫敢有異議;遂擇日起駕。」
忍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按捺住感情或感受,不使發作。《西遊記》第三七回:「這纔是進退兩難心問口,三思忍耐口問心。」《紅樓夢》第六○回:「這又何苦生事。不管怎樣,忍耐些罷了。」也作「忍奈」。
彈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捻彈手指作聲。用以表示歡喜、許諾、警告等。原為印度風俗。後亦用來表示情緒激動。《南史.卷四五.王敬則傳》:「順帝泣而彈指:『唯願後身生生世世不復天王作因緣。』」《舊唐書.卷九一.敬暉傳》:「暉等既失政柄,受制於三思,暉每推床嗟惋,或彈指出血。」
流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流亡逃竄。如:「一聽到政府軍打來了,這些烏合之眾馬上四處流竄。」《初刻拍案驚奇》卷七:「武三思擅權,法善時常察聽妖祥,保護中宗,相王及玄宗,大為三思所忌,流竄南海。」
招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名譽、名聲。[例]你千萬要三思呀!免得砸了自己的招牌。
自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身、本人。《儒林外史》第四回:「使心用心,反害了自身!」《紅樓夢》第四回:「不但不能報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還要三思為妥。」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趙欲伐燕,蘇代說趙惠王,以鷸蚌相爭持,漁翁得利的比喻,力勸趙王三思後行,以免強秦坐收漁利。典出《戰國策.燕策二》。後比喻雙方爭持不下,而使第三者獲利。《二刻拍案驚奇》卷一○:「自古說:『鷸蚌相持,漁人得利』。到收場想一想,總是被沒相干的人得了去」《明史.卷三二四.外國列傳五.占城列傳》:「如必驅兵苦戰,勝負不可知,而鷸蚌相持,漁人得利,他日悔之,不亦晚乎。」也作「漁人得利」、「漁人之利」、「漁翁得利」、「漁翁之利」、「鷸蚌相爭,漁人獲利」。
令人噴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吃飯時,笑得把嘴裡的飯都噴了出來。語本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形容事情非常可笑或行為、話語讓人發笑。清.周亮工《書影》卷一:「今人演『武三思素娥』雜劇,鄙俚荒唐,見之令人噴飯。」《鏡花緣》第二三回:「各種百戲之類,件件都可解得睡魔,也可令人噴飯。」
怒目而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發怒而圓睜兩眼瞪視對方。《三國演義》第三回:「時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澟澟,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隋唐演義》第七三回:「太后怒目而視,別了三思回宮。」
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對人懷疑就不要任用,既已任用就不應再對他產生疑慮。《英烈傳》六十三回:「自古道:『疑人莫用,用人莫疑。』又說道:『三思而行,再思可矣。』誰想這陳友定聽了驍將蕭院的說話,存省了半晌,反說道:『彼兵正銳,何謂疲竭,汝等那得惑亂軍心。』」也作「疑人勿使,使人勿疑」、「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