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55.39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衡陽紙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洛陽紙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晉的大文學家左思,是一個相貌木訥、口齒不清的人,因此沒有什麼朋友,儘管文筆出眾,也不被當時的人們所重視。左思對於寫作文章十分用心,他曾經花了一年的時間寫成〈齊都賦〉,描寫齊國首都臨淄的風光。接著他又想寫一篇關於三國時代魏、蜀、吳都城的文章,即〈三都賦〉。這時左思的妹妺左芬正好被選入宮,左思就藉這個機會搬到人文薈萃的京師洛陽居住。因為左思從未去過蜀國的成都,所以他就去拜訪當時的大文人張載,請教有關成都的風土民情。為了寫成〈三都賦〉,左思花了十年的時間構思,他的家中到處掛著紙筆,連廁所和籬笆上都不例外,只要一有靈感,他便立刻提筆寫下。在創作的過程中,左...
不可同年而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差別很大,不能相提並論。《文選.皇甫謐.三都賦》:「比風俗之清濁,課士人之優劣,亦不可同年而語矣。」《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也作「不可同日而語」、「未可同日而語」。
綴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連綴字句以成文章。《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贊曰:「自孔子後,綴文之士眾矣。」《文選.皇甫謐.三都賦序》:「自時厥後,綴文之士,不率典言。」
古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的詩。漢.班固〈兩都賦序〉:「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晉.皇甫謐〈三都賦序〉:「是以孫卿、屈原之屬,遺文炳然,辭義可觀,存其所感,咸有古詩之意。」
屋下作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屋下架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屋下架屋」是南北朝、隋唐時習慣用語,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據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載,庾闡作的〈揚都賦〉完成後呈給庾亮看,庾亮抱著同是同宗族人的心態大力推薦,說〈揚都賦〉足以和〈二京賦〉、〈三都賦〉並列比美。一時之間,人人競相抄寫,紙價因此大漲。謝安對此批評說:「此是屋下架屋耳」,意思指庾闡的〈揚都賦〉只是重複模仿別人的作品,沒有創新,了無新意。後來「屋下架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意指從魏、晉以來,人們...
玉卮無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無底的玉杯。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今有白玉之卮而無當,有瓦卮而有當,君渴將何以飲?」後比喻物品雖貴重,卻無用處。晉.左思〈三都賦序〉:「且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
流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文章流利縱肆。《文選.皇甫謐.三都賦序》:「託有於無祖構之士,雷同影附,流宕忘反,非一時也。」
紙貴洛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洛陽紙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晉的大文學家左思,是一個相貌木訥、口齒不清的人,因此沒有什麼朋友,儘管文筆出眾,也不被當時的人們所重視。左思對於寫作文章十分用心,他曾經花了一年的時間寫成〈齊都賦〉,描寫齊國首都臨淄的風光。接著他又想寫一篇關於三國時代魏、蜀、吳都城的文章,即〈三都賦〉。這時左思的妹妺左芬正好被選入宮,左思就藉這個機會搬到人文薈萃的京師洛陽居住。因為左思從未去過蜀國的成都,所以他就去拜訪當時的大文人張載,請教有關成都的風土民情。為了寫成〈三都賦〉,左思花了十年的時間構思,他的家中到處掛著紙筆,連廁所和籬笆上都不例外,只要一有靈感,他便立刻提筆寫下。在創作的過程中,左...
風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俗歌謠。《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上.李郃傳》:「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單行,至各州縣,觀採風謠。」《文選.左思.三都賦序》:「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風謠歌舞各附其俗。」
京師紙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洛陽紙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晉的大文學家左思,是一個相貌木訥、口齒不清的人,因此沒有什麼朋友,儘管文筆出眾,也不被當時的人們所重視。左思對於寫作文章十分用心,他曾經花了一年的時間寫成〈齊都賦〉,描寫齊國首都臨淄的風光。接著他又想寫一篇關於三國時代魏、蜀、吳都城的文章,即〈三都賦〉。這時左思的妹妺左芬正好被選入宮,左思就藉這個機會搬到人文薈萃的京師洛陽居住。因為左思從未去過蜀國的成都,所以他就去拜訪當時的大文人張載,請教有關成都的風土民情。為了寫成〈三都賦〉,左思花了十年的時間構思,他的家中到處掛著紙筆,連廁所和籬笆上都不例外,只要一有靈感,他便立刻提筆寫下。在創作的過程中,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