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0.62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表時空、方位、程度等的界限,通常加在前、後、左、右、上、下、往、來、東、西、南、北等字之前。如:「亙古以來」、「中人以上」、「長安東路以西」、「價格在一千元以下」。
人面桃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唐人崔護於清明日獨遊長安城南,在一人家邂逅一位女子。第二年的清明日,崔護想起這段往事,又再次造訪那戶人家,卻見大門深鎖,因此在門上題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出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後以「人面桃花」比喻男子思念的意中人或與意中人無緣再相見。宋.袁去華〈瑞鶴仙.郊原初過雨〉詞:「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一七齣:「閃孤眠帳額芙蓉,可重逢人面桃花。」也作「桃花人面」。
曲突徙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薪。客謂主人曰:『曲4>其,遠其積薪,不者,將有火患。』主人嘿然5>不應。居無幾何,家果失火,鄉聚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6>。於是殺牛置酒,燔髮灼爛7>者在上行,餘各用功次坐,而反不錄言曲者。向使主人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無火患。今茂陵徐福數上書言霍氏且有變,宜防絕之。向使福說得行,則無裂地出爵之費,而國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獨不得與其功。惟陛下察客徙薪曲之策,而使居燔髮灼爛之右。」書奏,上使人賜徐福帛十匹,拜為郎。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桓譚《新論.見徵》。 (2) 徐先生:徐福,漢茂陵人,生卒年不詳。漢宣帝時徐福曾屢...
自慚形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風姿,見玠輒歎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源) 02.宋.劉克莊〈顏權縣福清詩卷跋〉:「卷中人皆是邦之勝士,中朝之名流,而竹溪、東澗二賢,余執友也。翰墨精妙,覺我形穢。」 參考詞語︰自覺形穢注音︰ㄗˋ ㄐㄩㄝˊ ㄒ|ㄥˊ ㄏㄨㄟˋ漢語拼音︰zì jué xíng huì釋義︰猶「自慚形穢」。見「自慚形穢」條。 01.《儒林外史.第三○回》:「小弟因多了幾歲年紀,在他面前自覺形穢,所以不敢痴心想著相與他。」
門可羅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成的不同景況,讓翟公看透了世情,識清了這世態炎涼。《史記》作者司馬遷以翟公的這段史實,表達了對官場中人情冷暖之感慨,更說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意思是說:像汲、鄭這樣出色的人,都會遇到這種冷暖的待遇,何況是一般人呢?司馬遷恐怕也反應自己當下的心情吧!後來「門可羅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做官的人失勢後賓客稀少的景況。亦可用以泛指一般來客稀少、門庭冷清的景況。
言簡意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官場維新記》第一六回:「袁伯珍這一席話,可謂現身說法,把近日官場中人所有不傳之秘(祕),都直揭出來,而且說得言簡意賅,把編小說的有餘不盡之意,都被他一氣說完,弄得從此擱筆,不能再說下去了。」
狐假虎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狐狸與老虎同行,借老虎的威風嚇走百獸,卻使老虎誤信百獸乃畏狐狸而走。見《戰國策.楚策一》。後比喻憑恃有權者的威勢恐嚇他人、作威作福。《警世通言.卷三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居中的人還要扣些謝禮,他把中人就自看做一半債主,狐假虎威,需索不休。」《文明小史》第三○回:「這些人只要等到署了個缺,得了個差使,就狐假虎威的發作起來了。」也作「狐虎之威」、「狐藉虎威」、「虎威狐假」。
投桃報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程麟《此中人語.卷一.死禿》:「上海馮觀察處書記某,與寺院某僧相善,投桃報李,不啻忘形。」
陽奉陰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陽奉陰違」就是表面上裝著遵守奉行,私底下卻違反不照辦。這句成語常用來描述官場中人物。例如明代范景文〈革大戶行召募疏〉中建議大力興革當時官富民貧、官逸民勞的缺失。他認為一切差役都應歸之於官,由官員募員負責。如此一來,每項工作都有經手負責的官員,自會留心。無論是收入的金錢、倉庫的糧食、各項送往迎來等等所需必是一清二楚,不容造假。這種做法官民兩蒙其利,唯一會抱怨的就只有原來幫忙官員操控一切的小吏。但是國家設官,本就不是為了這些人。因此假如有官員仍然和這些小吏私相勾結,對法令表面遵循,私底下卻私心亂法的,要立即予以彈劾。相信從此以後,百姓只要依法納稅,就可以足不進官府,眼不見那些苛擾的小吏了。每天安...
百折不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明.宋濂〈王貞婦傳〉:「貞婦處孤燈敗帷間,淒風蕭蕭。然中人歲積月深,必有甚不能堪者,恆人之情,寧不為之少衰!貞婦之操則愈堅如鐵石,百折不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