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城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守護城池的神。見《北齊書.卷二○.列傳.慕容儼》。歷代多有奉祀,至明太祖始大行封賞,稱祇以各府州縣之名,儼然為陰間王朝。職掌也擴大為護國安邦、調和風雨、翦凶除惡,並管領死人亡魂等事,而官吏赴任,依例須至城隍廟前宣誓就職,以求庇佑,成為民間信仰的重心。而清明、中元和十月朔有城隍出巡,據說可保閤境平安。
祭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祭祀時使用的供品。[例]中元節時,許多人家會準備豐盛的祭品,普渡四方亡魂。
三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習俗上,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合稱為「三元」。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五.天地水三官》:「其次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元魏始。」
6.術數用語。術數家以六十甲子配六宮,必一百八十年後度盡,故以一甲子為上元,第二甲子為中元,第三甲子為下元,合稱為「三元」。
豎燈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間在建醮或中元普渡時,豎立燈篙用來召請四方神明和孤魂野鬼。招神明時為在篙上掛天燈及神幡,引鬼魂時則掛七星燈和孤魂幡。
盂蘭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意為倒懸。指餓鬼道眾生活在像被倒吊般的痛苦中。為梵語Ullambana的音譯。佛教徒於僧團結夏安居結束日(農曆七月十五日),用豐盛的供品,供養三寶以救先人倒懸之苦,相傳是出自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盂蘭盆經》述說其事。在唐時,已將「盆」解為盛食物的器具,宋代民俗便演變成中元節祭祀祖先及占候之物。用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面編織成一個盆碗形以放紙錢等物的器具,稱為「盂蘭盆」。除了作祭祀之用外,在焚燒後,看盆倒所向,也可以占氣候。
超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或道教指藉由誦經或作法事,幫助死者脫離三惡道的苦難。《西遊記》第一三回:「多虧長老超度,已消了罪業,上中華富地,長者家去托生。」《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又有極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獄赦罪之說,超度這些孤魂升天。」
升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上升至天界。漢.王充《論衡.龍虛》:「世稱黃帝騎龍升天,此言蓋虛。」《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又有極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獄赦罪之說,超度這些孤魂升天。」
祭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祭祀哀悼。如:「中元普渡的用意在祭悼各方孤魂野鬼,希望他們能早日超渡。」
搶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活動。在中元普渡儀式結束或農曆七月三十日鬼門關閉之夜,道士敲鑼撤除供品時,群眾蜂擁搶奪祭過野鬼的供品,稱為「搶孤」。此項活動具有宗教民俗和體能競賽的意義。
佛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即是道家青牛騎出去,佛家白馬馱將來。」《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又有極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獄赦罪之說,超度這些孤魂升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