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1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契船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刻舟求劍」。見「刻舟求劍」條。01.《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世易俗異,事埶舛殊,不能通其變,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劍,守株而伺兔也。」
|
刻船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刻舟求劍」。見「刻舟求劍」條。01.唐.劉知幾《史通.卷五.因習》:「夫事有貿遷,而言無變革,此所謂膠柱而調瑟,刻船以求劍也。」
|
劍樹刀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典籍中描述的一種地獄情境。山路是刀刃構成,走在其上皮肉斷碎,林上樹葉都是銛利劍刃,風吹葉落,會斬剌肢體。見《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一一。後人據以製造一種極殘忍的刑罰。也作「刀山劍樹」。
2.比喻極其危險艱難的境地。如:「這裡縱使是劍樹刀山,我也要往前闖一闖。」
|
風刀霜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寒風像尖刀,嚴霜似利劍。形容氣候寒冷。常比喻人情險惡。《紅樓夢》第二七回:「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
七星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士在科儀中唸咒語、噀水、灑淨、焚符時,多搭配七星劍演法。
七星劍長約六十公分,劍身兩側鑲有北斗七星紋樣,劍柄則刻有龍頭圖案,是斬妖除魔的強力辟邪法器。 |
利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鋒利的刀劍。《老子》第五三章:「服文綵,帶利劍。」《淮南子.說山》:「厲利劍者必以柔砥,擊鐘磬者必以濡木。」
|
擊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劍相擊刺之術。《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少時好讀書,學擊劍。」
2.一種劍術競技活動。比賽時選手穿著金屬製成的服裝,頭戴網狀金屬面罩,用劍互刺互劈。以擊中對方身上的有效部位次數多寡定勝負。
|
寶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稀有珍貴的劍。後泛指一般的劍。《列子.湯問》:「吾聞衛孔周,其祖得殷帝之寶劍。」《三國演義》第九回:「李肅手執寶劍扶車而行。」
|
劍器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唐代著名健舞。舞劍在我國的歷史十分悠久。據《孔子家語》載,早在春秋時代,子路戎裝見孔子,曾拔劍起舞,為其表演舞劍技藝。《劍器舞》則是在繼承傳統舞劍技藝及民間武術的基礎上發展的表演性舞蹈。舞姿雄健,氣勢磅礡,節奏明快清晰。杜甫於大歷二年(西元767年)在四川夔府觀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表演《劍器舞》,十分感慨,寫下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生動地描述了他幼年時在河南郾城觀看公孫大娘表演《劍器渾脫》時的情景:「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據傳舞者那千變萬化瀏漓頓挫之勢,給書法家張旭以啟示,...
|
劍戟森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劍戟密布,戒備森嚴。比喻人心險惡,令人生畏。《北史.卷三三.李義深傳》:「義深有當世才用,而比胸險峭,時人語曰:『劍戟森森李義深。』」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