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7.80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涓滴歸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史稿.卷二○.文宗紀》夏四月未朔,嚴樹森奏賊犯汝寧,道員張曜擊走之。戊辰,山東捻匪、教匪連陷館陶七縣。僧格林沁入滕縣固守,詔勝保分兵援之。甲戌,詔曰:「朕聞各處辦捐,有指捐、借捐、砲船捐、畝捐、米捐、饟捐、隄工捐、船捐、房捐、鹽捐、板捐、活捐,名目滋多,員司猥雜。其實取民者多,歸公者寡。近年軍糈1>浩繁,不得已而借資民力商力。然必涓滴歸公,撙節2>動用,始得實濟。若似此徵求無藝,朘薄民生,尚復成何政體。各大臣、督撫,尚其嚴密稽查,剔除奸蠹,以副朕意。」乙亥,左宗棠敗賊於樂平。庚辰,山東教匪撲圍大名,聯捷擊走之。癸未,皖賊復竄浙江,陷常山、江山,進偪衢州。 〔注解〕 (1) 軍糈:軍糧。...
劣幣驅逐良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經濟學的貨幣理論。幣質惡劣和幣質優良的二種名目相等、實質相異的貨幣,共同在一個經濟社會流通,則實質優良的貨幣會被收藏、熔解或輸出,而退出流通圈外,只有實質惡劣的貨幣繼續流通。
巧取豪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奪,故所得多多”見(“清波雜誌”)之語,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麼佛事,騙取無知的人的財物。攫取私有,這便是“巧取豪奪”了。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相反詞 5.例句“巧取豪奪”這成語,不正好用韓非的名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來說明嗎?(聞一多《關於儒、道、土匪》)
三十六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十六本為虛數,極言計策極多。後好事者附會,湊足三十六實數,名目為: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滅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痴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計。
有名無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名不副實,名存實亡,徒有虛名反義:名不虛傳,名副其實,名實相副,表裡一致辨似: 「有名無實」及「名不副實」都有名目與實際不相符的意思。 「有名無實」側重空有名目;「名不副實」側重名過於實。 有名無實 名不副實 辨似例句 ○ ㄨ 這對夫妻分居已久,婚姻早就~了。 ㄨ ○ 這些誇大的廣告~,根本是在欺騙消費者。
名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名譽節義。《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
2.名分。如:「師生名義」、「父子名義」。
3.名號。《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為常山王,更名義。」
4.表面上、形式上。如:「名義上他對我很好,但背裡卻沒有那麼好。」
綜核名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綜合事物的名目和實際加以考核,以求名實相符。漢.荀悅《前漢紀.卷二三.孝元皇帝紀下》:「孝宣皇帝任法審刑,綜核名實,聽斷精明,事業修理,下無隱情。」也作「綜覈名實」。
花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款式、名目、技倆
弊絕風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弊端絕除,風氣良好。形容政風清明。明.湯顯祖《還魂記》第八齣:「恭喜本府杜太爺,管治三年,慈祥端正,弊絕風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二回:「單立出些名目來,自以為弊絕風清,中間卻不知受了多少矇蔽。」也作「風清弊絕」。
橫征暴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巧立名目,以強迫方式向人民收取重稅。《痛史》第二四回:「名目是規畫錢糧,措置財賦,其實是橫征暴斂,剝削脂膏。」也作「橫賦暴斂」、「橫科暴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