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憑河暴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暴虎馮河」之典源,提供參考。 #《詩經.小雅.小旻》1>國雖靡止,或聖或否。民雖靡膴,或哲或謀,或肅或艾。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不敢暴虎2>,不敢馮河3>。人知其一4>,莫知其他5>。戰戰兢兢6>,如臨深淵7>,如履薄冰8>。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論語.述而》。 (2) 暴虎:明知與虎鬥要靠器械,卻示其勇而不用。暴,音ㄅㄠˋ,徒手搏鬥。 (3) 馮河:明知渡河須藉舟船,卻示其勇而不用。馮,音ㄆ|ㄥˊ,徒步渡河。 (4) 一:指「暴虎馮河」之事為非。 (5) 其他:指小人邪辟之謀,禍國殃民。 (6) 戰戰兢兢:形容戒慎恐懼的樣子。見「戰戰兢兢」。 (7) 如臨...
國立澎湖海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公高級中學,奉教育部之令由教務主任蕭文己先生代理校務,至新校長到任(九十二年八月八日)止,以「臨淵履薄」之精神力求守成。在加強校園四週防護措施之下安全地度過 SARS 危機。九十二年八月第十任校長謝乾坤先生接掌本校,期間致力於校園建築改建,新建綜合教學實習大樓,榮獲工程金質獎,並爭取養殖科大樓整建、汽車科教學習實大樓新建、特教教學大樓新建及商務實習教室新建等多項工程,提昇本校軟硬體設備。九十九年八月第十一任校長許德便先生接掌本校校務。 交通資訊本校距離馬公機場約12公里,車程約15分鐘。 參考資料http://www....
孝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
臨淵履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臨深履薄」。見「臨深履薄」條。01.宋.黃庭堅〈祭司馬諫議文〉:「嗚呼!公休重厚而明惠,和而清,小心畏義,臨淵履冰,學問醇一。」
如履如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處事極為謹慎小心。《舊唐書.卷一九.僖宗本紀》:「朕守大器之重,居兆人之上,日慎一日,如履如臨。」也作「如履薄冰」。
教學經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 內容說明我國升學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下,對於影響學生學習頗深的教學經營,教師多數採取戒慎恐懼,如履薄冰的態度,以提升其教學的成效為目標,確保學生習得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然而,如何才能做好教學經營的工作呢?Slavin(2005)研究發現,一位好老師必須能夠完成有效教學所涉及的各項任務,而不僅是具有學科內容知識或擁有熱忱、熱情以及關懷就可以達成目標。易言之,教師除了能夠精熟必要的教學技巧外,還需要擁有目的性(intentionality)的意向,他們經常思考要將學生培養成什麼樣子,以及如何能達成此目標。綜言之,一位好的教...
深淵薄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危險的地方。見「臨深履薄」條。01.宋.王安石〈乞退表〉其三:「聖恩所及,有隆天重地之施;私義未安,有深淵薄冰之懼。」 
心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中焦慮急躁。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二首之三三:「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三國演義》第六三回:「將軍不須心焦,這幾日打探得一條小路,可以偷過巴郡。」
臨深履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小心戒慎。參見「臨深履薄」條。《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公髦紀》裴松之注引《帝集》:「以眇眇之身,質性頑固,未能涉道,而遵大路,臨深履冰,涕泗憂懼。」
三緘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孔子顧謂弟子曰:「記之!此言雖鄙,而中事情。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遇禍哉!」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太公金匱》。 (2) 陛:臺階、階梯。 (3) 金人:金屬鑄成的人像。 (4) 緘:音ㄐ|ㄢ,閉。 (5) 銘:刻鏤。〔參考資料〕 《太公金匱》(據《意林.卷一》引)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慄慄如恐不滿;湯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息。」另可參考:《孔子家語.卷三.觀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