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5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隔靴抓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隔靴搔癢」。見「隔靴搔癢」條。01.《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七:「恁麼說話,一似鴨聽雷鳴,隔靴抓癢,直饒脫卻根塵,去卻機境,尚餘一線路在。」02.《通俗常言疏證.言語.隔靴抓癢》引《詩話總龜》:「詩不著題,如隔靴抓癢。今人以言不著力者,亦謂之隔靴抓癢。」 
花簇錦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為古代美女莫愁的女兒,後遂用以泛指美女。〔參考資料〕 《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洪州雲居道膺禪師》欲得恁麼事,須是恁麼人;既是恁麼人,何愁恁麼事!學佛邊事,是錯用心。假饒解千經萬論,講得天華落石點頭,亦不干自己事,況乎其餘,有何用處?若將有限心識作無限中用,如將方木逗圓孔,多少差訛?設使攢花簇錦,事事及得,及盡一切事,亦只喚作了事人、無過人,終不喚作尊貴。將知尊貴邊著得什麼物?
花攢錦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為古代美女莫愁的女兒,後遂用以泛指美女。〔參考資料〕 《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洪州雲居道膺禪師》欲得恁麼事,須是恁麼人;既是恁麼人,何愁恁麼事!學佛邊事,是錯用心。假饒解千經萬論,講得天華落石點頭,亦不干自己事,況乎其餘,有何用處?若將有限心識作無限中用,如將方木逗圓孔,多少差訛?設使攢花簇錦,事事及得,及盡一切事,亦只喚作了事人、無過人,終不喚作尊貴。將知尊貴邊著得什麼物?
鶻崙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聞舉著,剔起便行。苟或佇思停機,不免喪身失命。江西澄散聖判,謂之東問西答,喚作不答話,不上他圈繢。若恁麼會,爭得遠錄公云:「此是傍瞥語,收在九帶中。」若恁麼會,夢也未夢見在,更帶累趙州去。有者道:「鎮州從來出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從來參見南泉,天下人皆知。這僧卻更問道:『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所以州向他道:『鎮州出大蘿蔔頭。』」且得沒交涉。都不恁麼會,畢竟作麼生會?他家自有通霄路。不見僧問九峰5>:「承聞和尚親見延壽6>來,是否?」峰云:「山前麥熟也未?」正對得趙州答此僧話,渾似兩個無孔鐵鎚。趙州老漢是個無事底人,你輕輕問著,便換卻你眼睛。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嚥;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
針芥相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針鋒相對」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二五.天臺山德韶國師》又僧問:「承教有言,眼不見色塵,意不知諸法。如何是眼不見色塵?」師云:「卻是耳見。」學云:「如何是意不知諸法?」師云:「眼知。」學云:「恁麼即見聞路絕,聲色喧然。」師云:「誰向你道?」又云:「夫一切問答,如針鋒相投,無纖毫參差1>相,事無不通,理無不備,良由一切言語,一切三昧,橫豎深淺,隱顯去來,是諸佛實相門。只據如今一時驗取。珍重!」 〔注解〕 (1) 纖毫參差:一點點不一致。纖毫,極微細。參差,音ㄘㄣ ㄘ,不齊一、不一致。
收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收場、結束。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那廝把三歲孩童小覷我,便這等敢恁麼?難道他不尋思到此怎收羅?」
簇錦攢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為古代美女莫愁的女兒,後遂用以泛指美女。〔參考資料〕 《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洪州雲居道膺禪師》欲得恁麼事,須是恁麼人;既是恁麼人,何愁恁麼事!學佛邊事,是錯用心。假饒解千經萬論,講得天華落石點頭,亦不干自己事,況乎其餘,有何用處?若將有限心識作無限中用,如將方木逗圓孔,多少差訛?設使攢花簇錦,事事及得,及盡一切事,亦只喚作了事人、無過人,終不喚作尊貴。將知尊貴邊著得什麼物?
渾崙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聞舉著,剔起便行。苟或佇思停機,不免喪身失命。江西澄散聖判,謂之東問西答,喚作不答話,不上他圈繢。若恁麼會,爭得遠錄公云:「此是傍瞥語,收在九帶中。」若恁麼會,夢也未夢見在,更帶累趙州去。有者道:「鎮州從來出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從來參見南泉,天下人皆知。這僧卻更問道:『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所以州向他道:『鎮州出大蘿蔔頭。』」且得沒交涉。都不恁麼會,畢竟作麼生會?他家自有通霄路。不見僧問九峰5>:「承聞和尚親見延壽6>來,是否?」峰云:「山前麥熟也未?」正對得趙州答此僧話,渾似兩個無孔鐵鎚。趙州老漢是個無事底人,你輕輕問著,便換卻你眼睛。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嚥;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
帶水拖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做事不乾脆俐落,或說話、寫文章不夠簡潔。參見「拖泥帶水」條。《五燈會元.卷二○.西禪文璉禪師》:「一向恁麼來,未免灰頭土面,帶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為馬。」
掩耳偷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自欺欺人。參見「盜鐘掩耳」條。《五燈會元.卷一六.淨眾梵言首座》:「國師恁麼道,大似掩耳偷鈴,何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