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31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批判教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1.1 介紹1.2 批判教育學的主張與目標1.3 註解 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 介紹批判教育學,又譯批判教學論,源自於批判理論、解構主義和新馬克斯主義,強調教室應該成為一個智識抗拒(intellectual resistance)的戰場,用以對抗社會對於個人之角色、生活與主體性的界定與建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此一理論的教師,基本上是期望透過正式教育而促進民主文化的實現。[註1] 批判教育學的主張與目標1. 教育的功能不僅是產生知識,也在製造各...
Fritz_Perls_完形治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剝開內爆後,會創造外爆的狀態,脫去虛假角色和藉口,並釋放原先未了非真實的我所佔據的大量能量。接觸與抗拒接觸:接觸(contact)是改變與成長的必要條件,有效的接觸是指與自然及他人產生互動時,不會因而失去自體感。抗拒接觸是種避免完全且真實的經驗此刻的防衛方式。在完形治療中,會面臨的五種主要抗拒接觸的方式為:內攝(introjection):不加思索,且未加消化使之適合自己,...
包藏禍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氏之祧5>?」伍舉知其有備也,請垂櫜而入。許之。 〔注解〕 (1) 安靖:安定。 (2) 距違:抗拒違背。 (3) 館人:看守館舍的人。 (4) 其:豈、難道,表示反詰。 (5) 豐氏之祧:豐氏宗族的始祖廟。豐氏,公孫段之賜姓為豐,故豐氏即指公孫段的宗族。祧,音ㄊ|ㄠ,遠祖廟。
冰消瓦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隋書.卷四八.楊素列傳》:「高壁據嶮,抗拒官軍,公以深謀,出其不意,霧廓雲除,冰消瓦解,長驅北邁,直趣巢窟。」
學生次級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期的產物,表現獨立自由,企求使自己順利轉至成人世界。在這過程中,基本上是順應學校生活的方式,並非刻意抗拒成人文化的價值體系。但若學校文化無法滿足學生所需,則學生可能會對學校產生厭惡,形成消極性或反抗性的次級文化。是社會變遷中的新產物:學生次級文化是近三十年來,社會變遷下的新產物,社會變遷也會形成學生的次級文化。是橫斷性的次級文化:學生次級文化,並非縱貫性的,非上傳下接的,非一代傳一代;而是在各種年齡層中發展而成,也受橫向新潮傳播的影響而形成。例如,美國之龐克文化、嬉皮文化…等青少年次級文化,傳到台灣,也會形成獨特的學生次...
屈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反抗、抗拒、抵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抗拒、防禦。通「禦」。《莊子.繕牲》:「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墨子.公輸》:「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團體角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體角色(Group Role)目錄1 角色分類1.1 抗拒角色(resistant role)1.2 操縱角色(manipulating role)1.3 協助角色(helping role)2 關鍵字3 參考資料 角色分類一個團體中會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成員,而每個成員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然而不一定每種角色都有助於團體的進行。領導者可透過了觀察了解不同的團體角色後,適時給予回饋或是做反應,以幫助團體的進行。常見的團體角色可分為三種:抗拒角色(res...
安斯沃思依附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理論2 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3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4 抗拒型依附(resistant attachment)5 變因6 關鍵字7 參考資料 理論安斯沃思(Ainsworth)提出情感依附有三種主要的型態;雖然這三種情感依附型態是孩童與母親之間的羈絆關係,但孩童也有能力與父親、其他生活周遭有意義的人產生情感的依附。安斯沃思研究嬰兒對陌生狀況(strange situation)的反應,實驗的程序是觀察嬰兒與父母相處、父母離開時嬰兒與陌生人相處所產生的反應...
李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衡陽、零陵一帶稍事盤桓,就回到潯陽。以後又重遊金陵,來往宣城,歷陽等地。臨卒前一年,李光弼東鎮臨准,抗拒史朝義,他聞訊請纓,還想為國效力,不幸中途因病折回,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在當塗令李陽冰任所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這一階段李白漸入淒涼老病的晚境,然而他的詩情酒興,還是不減當年。下面所選的《江夏別宋之悌》反映了暮年李白對國家無奈之情。風格評價:李白才情橫溢,其詩奔放不群,俊逸清新,為浪漫派詩人代表,有「詩仙」之名。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天寶元年,應詔入長安,供奉翰林。賀知章見其文,讚嘆為「天上謫仙人」。學術:1....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