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3.34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居安思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謝,就送晉國大批禮物。這樣,鄭國為了表示感謝,就送晉國大批禮物。晉悼公把禮物分給功臣魏絳,可是魏絳拒絕了禮物,並勸告晉悼公:《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即使在和平時期,也應居安思危,不可掉以輕心。J3 詞義不知道 相似詞常備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 相反詞高枕無憂、及時行樂、刀槍入庫 例句一個好的領導者必須具備居安思危的能力,才能在發生緊急狀況時有應變的對策。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3(一) 為法蘭克福學派制定了三項重要工作:1、把科技整合計畫運用到個人與社會關係的需要。2、必須拒絕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而代之以馬克思更深入、更透徹的認識。3、提出一項變遷的社會,以解釋聯結意識、文化、經濟和社會的關係,並促成其再製與轉化。(二) 霍克海默的思想發展其哲學和社會批判理論,有以下兩條主軸:1、 批判性研究現實的社會問題。2、 激烈批判實證主義的哲學方法及一切傳統的「意識型態」理論。二、 泰奧多爾‧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一) 阿多諾對批判理論的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推辭、拒絕。如:「推三阻四」。《詩經.邶風.谷風》:「既阻我德,賈用不售。」
衣錦還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錦還鄉」的「衣」作動詞,穿著的意思。「衣錦」指身著華美的衣服。錦繡華貴的衣服則是顯貴者的服飾,如《詩經.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錦衣狐裘。」便是形容君王穿著錦衣狐裘,十分有威儀的樣子。後來在《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中,韓生勸項羽建都關中,項羽拒絕了,並回答:「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意思是說,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後如果不回到故鄉,就好像穿著錦衣在夜裡行走,榮顯不為人知。所以「衣錦」即指功成名就之意。典源文中,傳主柳慶遠(西元458∼514),字文和,南朝梁河東解人。齊時為魏興太守、襄陽令。後蕭衍起兵,柳慶遠為之運籌帷幄,受到信任。建國後重用柳慶遠,封為雲杜侯,後累官至雍州刺史。河東為...
肝膽相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握大軍,項羽害怕他會效忠劉邦,對抗自己,便派武涉前去說服韓信,希望他能反漢聯楚,三分天下,但遭到韓信拒絕。韓信拒絕了項羽的提議後,他的謀士蒯通認為韓信功高震主,將來天下一旦平定,必有殺身之憂,便勸韓信道:「現在的天下大勢取決於將軍手中,將軍效忠漢王,則漢王獲勝;效忠楚王,則楚王獲勝。我願與將軍以肝膽互相照見,一片赤誠,貢獻我的所有智慧,只怕將軍不能信任我。今日項王一旦敗亡,漢王接下來所要對付的便是將軍。將軍不如保持中立,與兩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這樣一來,不但將軍可保全自身,天下百姓也可免於戰禍。」然而韓信感念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加上他自恃有功,認為劉邦不會對付自己,也拒絕了蒯通的提議。韓信雖...
理直氣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振振有辭,義正辭嚴反義:理屈詞窮,強詞奪理辨似: 「理直氣壯」及「振振有辭」都有理由充足的意思。 「理直氣壯」側重因理由正當而氣勢壯盛;「振振有辭」側重自以為有理而滔滔不絕。 理直氣壯 振振有辭 辨似例句 ○ ㄨ 只要你沒作虧心事,自然就能理直氣壯。 ㄨ ○ 大家都對他的行為極度反感,他卻還~地狡辯,真是恬不知恥! 「理直氣壯」及「義正辭嚴」都有義理正大,毫無畏懼的意思。 「理直氣壯」側重氣勢強盛;「義正辭嚴」側重措詞嚴厲。 理直氣壯 義正辭嚴 辨似例句 ○ ㄨ 面對上級的責難,他~地為自己辯白,絲毫沒有畏縮。 ㄨ ○ 對方的要求不合理,讓他不得不義正辭嚴地斷然拒絕
嗟來之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敬之食。春秋時,齊國饑荒,黔敖於路旁設食施予窮人,因態度不佳而遭拒絕。典出《禮記.檀弓下》。後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唐.楊烱〈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軍井未建,如臨盜水之源,軍灶未炊,似對嗟來之食。」《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個激切行徑,所以寧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也作「嗟來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排斥、拒絕。《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上》:「今賞加無勞,以攜有德;杜黜忠功,以疑眾望。」《南史.卷五.齊本紀.廢帝鬱林王》:「依違杜諫,乃止。」
充耳不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語或本《詩經.邶風.旄丘》鄭玄.箋。後用「充耳不聞」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不聞不問」
馬革裹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馬援已經五十八歲了,有人勸他應該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場。但是馬援拒絕了,並且很豪邁地說:「現在北方還有匈奴、烏桓為患,我正要去肅清他們。身為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死在沙場上,用馬革裹著屍體送回來埋葬,怎麼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烏桓之後,馬援又前往貴州作戰。當地氣候炎熱,環境惡劣,許多士兵都得了傳染病死去,這位老將軍也身染重疾。但他仍堅持守在前線,不肯離開,最後終於實現了他戰死疆場、馬革裹屍的壯志。後來「馬革裹屍」被用來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