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34.3826 ms
共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歐文教育改革方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歐文教育改革方案對英國幼兒教育的發展,曾產生重大的影響。歐文(Robert Owen, 1771~1858)是英國十九世紀普及教育的鼓吹者,在一七九九年於格拉斯哥經營新蘭拉克棉紡廠(New Lannank Mill)時,目睹幼童在工廠工作,不但時間長,且體力負荷過重,即興起設學校之念頭。歐文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若在幼年時即養成良好之習慣與品德,且學習知識,則將可塑造成善良及有用之成人。所以當時他就在工場附近為五至十歲的兒童開辦了一所免費的幼兒學校。
歐文主張應由國家建立一個不屬於任何教派的教育制度,並儘早(最好在二歲時)將孩子送至學校,或至少是遊樂場。在學校裡,學生應認真讀書... |
赫魯雪夫教育改革演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九五八年九月,赫魯雪夫(N.S. Khrushchev)在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幹部會議中發表公開演講,嚴厲指責蘇俄現行學制的缺點;批評教育與實際生活及生產的關係太薄弱,致使在學的學生不喜歡勞動,學習太偏重智育等等之不良結果。而另一方面,他又說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及科學化迅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革新,導致勞動性質改變,因此過去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目前的需要,不能培養足夠的能力以適應這些變化。赫魯雪夫也指責學校的教師,忽視學生的體力勞動,使一般學校學生養成一種職業的偏見。大部分學生對於職業的選擇都以少數職業為對象,赫氏對此特予責難。且當時的課程只是理論與事實的堆積,與學生的實際社會生活脫節,更為赫氏...
|
羅耀拉教育改革計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羅耀拉(Saint 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是西洋反宗教改革運動(the Catholic Counter-Reformation)中耶穌會(the Society of Jesus)的領導人物。為改進天主教會教規鬆弛,道德淪喪,形成神職人員世俗心重及教會秩序放縱散漫的腐化現象,他力主強化教會組織的嚴密,及加強良好的教育訓練,是抵抗新教派勢力擴大、重振舊教信仰以發皇聲望最有效的辦法。所以他非常注重教育的改革工作,在環球各地設立學校與傳道所,大力弘揚耶穌救世的精神,期能重建羅馬天主教會的傳統地位。
羅耀拉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方面是基於抵制新教勢... |
〔高等與中等專門教育改革基本方針〕(蘇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聯〔高等與中等專門教育改革基本方針〕是一九八七年由蘇共中央與蘇聯部長聯席會議決議通過,其主旨在於改革高等與中等專門教育。
為求廣徵意見,該基本方針的草案於一九八六年六月公布,供各方討論;計有一千二百五十萬人參與,收集的意見資料超過二十萬條,經過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研究、修正,最後定案前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公布。 方針中直陳高等與中等專門教育存在著許多弊端,無法配合時代與社會的需要,為加速經濟發展,改革已屬必要。而改革的目的在於提高人力素質以及合理運用人才;為達此目的,改革的方針首重教育、生產與科學三種領域的融合,故按照新的方式建立高等學校,務使學校得與國民經濟各部... |
恩斯特公爵的普及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首先實行強迫入學的是德國威瑪(Weimar)小公國,該地一六一九年頒布強迫教育的學校規程,影響所及,哥他(Sax-Gotha)地區的公爵恩斯特(Herzog Ernst der Fromme, 1601~1675)亦規定一個很詳盡的學校組織律令,名為〔哥他學校方法〕(Gothaische Schulmethodus)。恩斯特公爵主政後(1640~1675在位),旋即於一六四二年禮聘芮赫(Andreas Reyher)為哥他中學校長,要他以唯實教育理想家拉提克(Wolfgang Ratke, 1571~1635)和康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的教...
|
羅泰爾皇帝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羅泰爾皇帝的教育改革,指西元八二五年時法蘭克皇帝(Frankish Emperor)及義大利國王(King of Italy)羅泰爾一世(Lothaire I, 795~855)所下的一道關於教育改革的敕令;在敕令中羅泰爾一世要求九處義大利城市建立高等學校,以供城市附近學者研習學術之用。
羅泰爾一世是 「虔誠者路易」(Louis the Pious, 778~840)的長子,而路易則是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 742~814)之子。由於身為長子,羅泰爾早被認定為帝國繼承人,八二二年時,他被送往義大利成為義大利國王;在八二三年,由教皇帕斯卡一世(Pope ... |
康培的學校教育改革計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培的學校教育改革計畫,是由德人康培(Joachim Heinrich Campe, 1746~1818)所提出。康培是巴斯道(Johann Bernard Basedow, 1723~1790)得力助手,繼巴氏之後,接辦泛愛學校(Philanthropinum);一年後離職,又於漢堡(Hamburg)創設同性質學校;後又受聘至布倫司威克(Brunswick)擔任教育評議員。在建立脫離教會的學校制度失敗後,他不再積極參與教育實際工作,轉而與其他泛愛主義者合作致力闡明此一運動的原理,並撰成〔學校與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General Revision of the Whole System ...
|
齊勒的學校教育改革計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勒的學校教育改革計畫,是由德人齊勒(Tuiskon Ziller, 1817~1882)所提出;他是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的學生,任教於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他將赫爾巴特所創的四段教學法,改為五段教學法。他設想的學制為八年,自七歲至十五歲,一、二年級僅為預備,三至八年級則須注重六項教育主題,分別是:(1)對權威的服從;(2)對權威的認識與看法;(3)對權威自願居於從屬的地位;(4)熱愛權威;(5)道德與宗教的自我教育;(6)社會服務。(參見「赫爾巴特」)
|
阿諾德的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諾德(Thomas Arnold, 1795~1842)為英國教育家,一八二八年開始擔任魯格比(Rugby)公學之校長;在其任職之十二年內,進行了公學課程改革。十九世紀初期英國的教育制度係以中產階級與貴族子弟為對象,但逐漸面臨外界要求改革之壓力。當商業更形繁榮時,教育更成為以滿足少數商業團體利益為目標,此種現象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尤其明顯。而當時中等教育均為古典課程所支配,即使很差的文法中學亦然,所以當阿諾德擔任魯格比公學校長時,正是處於公學及文法中學均頗為人詬病之時。
阿諾德對於公學課程的改革,主要在強調道德之培養,反對教師及舊生對新生採取一些儀式性之欺凌,並將傳統的古典課程... |
司坦茵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司坦茵教育改革,是指十九世紀初普魯士(Prussia)總理大臣司坦茵(Baron von Stein, 1757~1831)所推動的教育改革。一八○六年普法戰爭時,普魯士戰敗於耶拿(Jena),戰後為求復興,同坦茵獲任總理大臣(Chief Minister),提出多項改革,如一八○七年廢除農奴制度及封地租佃制度(feudal land tenure)。而在教育上,他一方面宣示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強政府對教育的控制。
關於宣示教育的重要性方面,一八○八年他宣稱:「我們從基本原則出發,以至提升國民的道德、宗教及愛國的精神,逐漸注入勇氣、信心,及準備為國家的光榮及脫離外國的統治獨...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