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6.88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干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錄《周易注》十卷。又根據《冊府元龜》記載,《周易問難》二卷、《周易玄品》二卷,也為干寶撰。項皋謨、朱彝尊、馬國翰等人皆信從。然《隋書‧經籍志》明言《周易問難》二卷王氏撰,《周易元品》二卷不著撰人,故今人台灣學人黃慶萱等人關於《周易問難》《周易玄品》二書不為干寶所撰的考証屬實(見《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九)。干寶的易學著作今皆散佚,其《易》注主要散見于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陸德明《經典釋文》中。后人有輯本,“元時有屠曾者,始輯其佚。明下德間,其孫勛重訂,其書刻在《鹽邑志林》,即今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所據而補訂,武...
詩書禮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先秦的《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四部儒家的經書。《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後來禮部又加上《周禮》、《禮記》。清.朱彞尊〈文水縣卜子祠堂記〉:「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彿騛句,始于子夏。」
入不支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入不敷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入不敷出」,指收入不夠支出。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清朱彝尊的《竹垞詩話.卷下.臣士下.倪嘉慶》中,在明朝崇禎年間,邊患紛擾,流賊頻仍,戰事紛起十餘年。加上北方大旱,百姓無以為生,當然也就無力納稅,國家的支出多於收入,歲額缺至二百三十餘萬,國庫漸漸空虛。倪嘉慶是管理賦稅的長才,他針對財政空虛的問題,對崇禎皇帝提出非常切要的建言,無奈不被接受,後竟導致明亡。朱彝尊認為,如果當時崇禎皇帝能夠採納倪嘉慶的建言,也許明朝就能延緩滅亡的命運,實在是非常可惜。後來「入不敷出」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收入不夠支出。
忠君愛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忠於國君,熱愛國家。《東周列國志》第四四回:「此人雖則商賈之流,倒也有些忠君愛國之心、排患解紛之略。」清.朱彞尊〈袁凱傳〉:「朔望朝罷,諸將赴都堂聽講經史,庶幾忠君愛國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生而不自知也。」
青州從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青州,山東省舊府名。從事,古官名。青州從事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桓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謂到臍,督郵言在鬲上住。」後用以泛稱美酒。《幼學瓊林.卷三.飲食類》:「好酒曰青州從事。」清.朱彞尊〈青玉案.清秋滿目臨淄水〉詞:「青州從事須沉醉,稷下雄談且休矣!」
孔孟之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為中國思想主流。《三國演義》第六○回:「松聞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達孫、吳之機。」清.朱彞尊〈鄒縣重修亞聖孟子廟碑〉:「諭趙晉曰:『孔孟之道,卿幼學壯履。』」
王士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5年考上進士,官職是楊州司理,後來轉侍讀,又升禮部主事,累官至刑部尚書。他相當善長古文,及工詞。與朱彝尊並稱朱王。後來因受王五案牽連,被以「瞻循」罪革職回鄉。 評價除了詩之外,他的詞、散文、筆記小說也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四庫提要》曾這樣形容神韻詩風:「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李之膚廓,鐘、譚之纖仄,於是談詩者竟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為有韻之語錄﹔元詩縟艷,流為對句之小詞。於是士禎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 著作作詩4000餘首,主要有《漁洋山人...
博浪飛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博浪沙狙擊秦王的鐵椎。秦始皇滅韓時,張良為韓報仇,與力士用大鐵椎刺殺秦始皇於博浪沙。未成,良遂亡匿於下邳。典出《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後比喻刺殺強敵,報仇雪恨。清.朱彞尊〈彭城道中詠古〉詩二首之二:「博浪飛椎後,圯橋進履年。」
陳維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財如土,卻視書若命。他在如皋作客10年,文人學士皆喜同他詩酒唱和,一時稱盛。後由河南入京,與著名詞人朱彝尊合刻一稿名《朱陳村詞》,流傳入宮中,受到皇帝贊賞,從此譽滿天下。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大司馬宋公推荐給朝廷,召試博學宏詞,以《璇璣玉衡賦》中選,名列一等,授翰林院檢討,參予《明史》編纂工作。凡4年,因患頭痛,1782年卒於北京任上,終年57歲。 文學風格 陳維崧善詩文,尤擅長詞和駢文。其詞效法蘇軾、辛棄疾,雄渾奔放,寫詞1800餘首,為陽羡詞派領袖。與太倉吳偉業,無錫嚴繩孫、秦松齡、顧貞觀等結“慎交”詩社,與...
薏苡明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馬援自交趾軍還,載薏苡於後車,譖者以為所載皆明珠而上書誣陷。見《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後比喻未收賄賂卻遭誣謗。清.朱彞尊〈酬洪昇〉詩:「梧桐夜雨詞淒絕,薏苡明珠謗偶然。」也作「薏苡之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