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88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急如星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表聞1>,辭不就職。詔書切峻2>,責臣逋慢3>;郡縣偪迫,催臣上道4>;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5>,則劉病日篤6>,苟順私情,則告訴7>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8>。……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注解〕 (1) 具表聞:詳盡地上表奏聞。 (2) 切峻:急切嚴峻。 (3) 逋慢:逃避怠慢。逋,音ㄅㄨ,逃避。 (4) 上道:啟程。 (5) 奔馳:奔赴急馳。 (6) 日篤:病勢日漸沉重。...
娘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唐朝玉環獲玄宗專寵,宮中號為「娘子」。見《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傳上.楊貴妃傳》。後為宮嬪、宮妃的泛稱。宋.無名氏《靖康要錄》卷一:「二十二日,閣分大內娘子用小轎十餘乘,入東宮府議事。」
景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景仰。《文選.顏延之.直東宮答鄭尚書詩》:「惜無丘園秀,景行彼高松。」
劉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並稱中國文史批評三大名著。早年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依定林寺僧 校定佛經。梁武帝時,任奉朝請、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樣尉等,為昭明太子蕭統及文士沈約所重。晚年出家 ,改名慧地,尋卒。所撰《文心雕龍》50篇,發展了前人進步的文學理論批評,抨擊當時創作界片面追求形式的風氣,體系較為完整,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理論批評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文心雕龍》《文心雕龍》是中國最早一部理論較完整的文學理論著作,大概成書於南齊末年。而中國文化的主流便是經學,這一點正是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的文學觀。進一步說這種「宗經的文學觀」又...
軒昂氣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氣宇軒昂」之典源,提供參考。 1、「氣宇」:晉.王隱《晉書》(據《三國志.卷五三.吳書.張嚴程闞薛傳.薛綜》裴松之注引)瑩1>子兼,字令長,清素有器宇,資望故如上國2>,不似吳人。歷位二宮丞相長史。元帝踐阼,累遷丹楊尹、尚書,又為太子少傅。自綜至兼,三世傅東宮。 〔注解〕 (1) 瑩:薛瑩(?∼西元282),字道言,三國吳沛郡人。初為秘府中書郎,後為散騎中常侍。孫皓立,為左執法,遷選曹當書,領太子太傅。後因事下獄,徒廣州。因其博學善文,復召為左國史。吳亡入晉,為散騎常侍。 (2) 上國:春秋時南方吳、楚窗u弘篧鴾五儠悗J的尊稱。 2、「軒昂」:《三國志.卷四六.吳書.孫破虜討逆...
春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太子居東宮,五行家以春季配東方,故稱太子所居住的宮殿為「春宮」。唐.駱賓王〈代徐敬業討武氏檄〉:「洎乎晚節,穢亂春宮。」《資治通鑑.卷一七二.陳紀六.宣帝太建八年》:「皇太子養德春宮,未聞有過。」亦用以代指太子。唐.王建〈送振武張尚書〉詩:「回天轉地是將軍,扶助春宮上五雲。」也稱為「東宮」、「青宮」。
正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俗稱皇后為正宮娘娘,別於東宮西宮而言。《三國演義》第六六回:「臣女已與陛下為貴人,大賢大孝,宜居正宮。」
魏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守將徐世勣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徵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
殫思極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獻言之道乎?唯以直詞4>,昧死5>上對。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樓鑰《攻媿集.卷二六.乞東宮官進嘉言善行》。 (2) 副:符合、相稱。 (3) 殫:音 ㄉㄢ,竭盡。 (4) 直詞:毫無隱諱的話。 (5) 昧死:冒昧而犯死罪。為臣子上書常用的謙詞,以表敬畏。〔參考資料〕 宋.樓鑰《攻媿集.卷二六.乞東宮官進嘉言善行》臣仰惟陛下深維天下之大本,立儲宮以安社稷,置僚佐以輔導之職,真一代之盛典也。臣偎以庸陋,備員其間,且得執經,從容以侍。承華千載,榮遇非所宜得。思欲殫智竭慮,以稱陛下任使之意,補太子聰明之餘。
街談巷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街談巷議」。見「街談巷議」條。01.《漢書.卷三○.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02.宋.楊萬里《誠齋集.卷一一二.東宮勸讀錄.陸宣公奏議.乞不殺竇參及免簿錄莊宅三狀》:「獻納論思,安用此物哉!意其所陳,非街談巷語之鄙事,則說諂面諛之巧言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