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712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回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正視、面對、面臨
規訓與懲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產生心理學、人口學、犯罪學這些學問,為「罪犯」這個身份附加更多的意涵,也同時加以主體化罪犯,試圖讓人正視強調這命題。再從這套認識,於監獄中透過反覆操練、檢查審核、再操練,不只是要矯正犯人,並要犯人認清自己是個罪犯,是擁有偏差行為的「不正常」人,所以你自己要努力矯正自己,監獄、警察都是在「幫助」你做這件事情。也就是說,這套機制中的受力者既是主體又是客體,不只告訴罪犯你必須做甚麼,還會要求時時問自己這樣做對不對,並且如何為自己的這個罪犯身份,懺悔和自我審查。→《規訓與懲罰》並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現代監獄起源的研究。傅柯將刑罰體制...
在家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僅如此,眾研究所指出的問題及難點竟大同小異,由此可看出二十多年來的改變僅是表面的法令及制度,而非正視在家教育學生的安置、學習等權益,且未針對根本問題進行改善,因此對於在家教育制度及狀況的研究內容可歸納出以下的困境及難處(引自張家瑞,2009):教師:在家教育學生多屬重障或多重障礙,除了需要教育、訓練外,更需要醫療復健、社會服務等服務,但專業團隊介入嚴重不足,輔導教師一人單打獨鬥,加上專業知能不足,造成教學、輔導成效不彰。而學生人數過多、輔導時數及行政負擔重皆影響了教學服務品質。家長:家長對於在家教育成效滿意低;家長本...
郝譽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評論:「她適於發揮誼屬女性的怪誕想像;藉一切倫理、政治、時空、性/別關係錯位後的可能,拼湊出我們不願正視的生命變體與異形。」資料來源:郝譽翔部落格、維基百科(責任編輯:109602124)
單親家庭學生輔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且可邀請單親父母或者當事人之兄弟姐妹一同晤談,並以當事人所面臨的問題為出發點,鼓勵家庭成員共同來正視問題,另外老師也當注意,應避免責怪任何一位家庭成員。(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單親家庭學生輔導英文關鍵字:Counseling of students of one-parent family 參考資料註1林萬億、黃韻如等/合著。學校輔導團隊工作,2004年初版,頁240-270。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兒童走紙上迷宮,練習在兩條線中間畫線;在電腦上快速區變複雜的視覺刺激,如此均可有效的促進視覺發展或修正視覺上的障礙。 二、聽覺訓練主張聽學訓練的治療者認為學習障礙者常帶有聽覺理解困難、錯誤指令、聽覺記憶短暫等問題,所以要強化其聽知覺的功能。 三、生理的角度介入例如讓兒童改變睡姿、倒置兒童、讓兒童爬行、以聲音或亮光刺激兒童、服用高劑量維他命、控制過敏原、針灸等,不過最為大家熟知的恐怕是感覺統合訓練。 四、潛能發揮讀寫有困難的兒童,因為能言善道,提供了充滿想像的情境;寫不出卻能讀的兒童,可以領讀;書寫能力較好的兒童,可以扮演...
視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所見所聞。[例]關於那個不正確的傳聞,當事人已要求報刊登載更正聲明,以正視聽。
人際關係經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熟、偏執的人際技巧可能會傷害到班級的師生關係,甚至破壞了親師之間的溝通平台,影響甚鉅,因而教師理應正視其人際關係的經營。 內容說明事實上,根據Hoy和Miskel(2004)的研究發現,激勵學校教師努力工作的重要動機主要包括:追求成就、自主、社會關係、自尊和自我實現等因素。而這些因素同時會影響教師對於他們自己在組織中所應該扮演角色的認知和瞭解。準此而論,教師社會關係的良窳會影響其對自我角色的知覺,進而左右其在學校班級中的教育決定和行為表現。根據上述,雖然教師人際關係的經營涉及了班級的學生和家長、學校教育人員、行政人員、...
教育落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孩子落後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英國的蘇格蘭國會在2006年也開始正視日益加大的教育落差問題。該種現象也在我國有逐漸拉大的趨勢,未來宜採用早期介入的理念,以及配合少子化趨勢活用教育經費,積極規劃將義務教育年限進行調整,讓義務教育更精緻化,來縮短教育落差。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教育落差英文關鍵字:education divide 參考書目1:吳清山、林天祐 (2007),教育e辭書, p.84-85,臺北市: 高等教育。
諾丁的關懷教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諾丁關懷教育學(Noddings’ Care Pedagogy)諾丁為美國教育哲學家,其從存在主義、進步主義、女性主義等觀點提出關懷教育學。認為道德(ethical)源於關懷,關懷源於人最深刻的感受,感受根植於接納、關係和回應。道德行為的核心是對人情感的回應,要正視人存在的情感基礎。主張成就「理想的關懷關係」是道德實踐的最終目的。在關懷關係中,關懷者的主觀意識是開放地接納,是對受關懷者的全神貫注和設身處地,最後是依受關懷者的需求而持續地更新關懷的承諾。受關懷者在關懷關係中,是自由地接受關懷,安全而勇敢地實現自我。關懷關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