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0.29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賣。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上.釋詁》:「詅,賣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吾見世人,至無才思,自謂清華,流布醜拙,亦以眾矣,江南號為詅痴符。」王利器.集解:「詅痴符,猶後人之言賣痴騃。」
龍應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木等政策措施。之後客居香港,先後任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大學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學擔任傑出人文學者、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2005年7月在大成集團、普訊融悟文教基金會、誠品股份有限公司、蔣震工業慈善基金支持下成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觀點龍應台信奉民主自由,在批評中共的文章裡寫道:「民主並非只是選舉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維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氣、舉手投足的修養,個人迴轉的空間。這,在小方格窗裡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對小方格裡的混亂失望,不要忘記,真正的民主在生活裡,在方格以外的縱深和廣度裡。」她也批判台灣的執政者:「一介不...
李家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資料來源4 責任編輯 生平李家同(英文:Richard Chia-Tung Lee,男,1939年1月5日-),台灣資訊學者及作家,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代校長、靜宜大學以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暨大資訊工程學系及資訊管理學系教授。於2008年5月31日卸下暨南大學教授職務,光榮退休。2009年獲中華民國總統府聘為無給職資政。目前在國立清華大學擔任教職。學歷李家同初中就讀成功中學。1957年自國立臺灣師大附中畢業。1961年自國立...
梁實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翻譯家,華人世界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祖籍中國浙江杭縣(今餘杭),出生於北京。1915年夏,考入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即今清華大學之前身);1923年8月赴美留學,專攻英語和歐美文學,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的影響;獲哈佛大學英文系哲學博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後改為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青島大學(後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並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北京師範大學;1927年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1927年到1930年間,...
林語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進入了上海教會辦的聖約翰大學讀書。1916年以名列第二的成績畢業。林語堂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受聘北京清華學校(清華大學的前身),任英文教員,兼授基督教聖經課。此時正值新文化運動興起并走向高潮時期,林語堂接受新思潮的影響,在《新青年》上發表研究漢字的文章,提倡白話文學,並與胡適成為好友。1919年,林語堂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比較文學,1920年,在德國殷內大學修習莎士比亞戲劇,後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師從漢學家唐拉狄,研究中國的古音韻,取得語言學...
王國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清末浙江海寧人。自治經史、古文學、古器物,兼及文學史、文學批評,皆有極深創獲。任清華大學教授,憤世嫉俗,後投昆明湖自盡。著述甚多,合刊為《海寧王忠慤公遺書》,另有《靜庵文集》,輯其早年論哲理、評文藝之作。
朱自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98~1948)字佩弦,浙江紹興人。北京大學畢業,英國倫敦大學研究。曾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一生致力於文學的創作與研究,長於散文。著有背影、經典常談、詩言志辨等。
陳之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及曾任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還有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兼客座教授,亦曾於清華大學及台灣大學講學。陳之藩在物理、電學方面的著作頗為豐富。但他的散文也獲得許多佳評,特別是〈謝天〉、〈失根的蘭花〉、〈哲學家皇帝〉被收錄在國高中課本中。 關於作家取材常由生活體驗出發,融入豐富的人生閱歷 著作《看雲聽雨》、《思與花開》、《散步》、《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蔚藍的天》、《旅美小簡》、《在春風裡》、《劍河倒影》、《一星如月》、《時空之海》著有電機工程論文百篇,《系統導論》及《人工智慧語言》專書二冊 評價他用...
文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辭的義理、含義。《漢書.卷八七.揚雄傳.贊曰》:「今揚子之書文義至深,而論不詭於聖人。」《晉書.卷三一.后妃傳上.武悼楊皇后傳》:「言及文義,辭對清華,左右侍聽,莫不稱美。」
謝旺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九八○年生於桃園中壢,東吳大學政治、法律雙學士畢業,現就讀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興趣廣泛,喜歡閱讀,電影,音樂,寫詩及散文。二○○四年得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贊助,因為流浪,才開始邁出文字創作的生涯。曾獲文建會「尋找心中的聖山」散文首獎、桃園文藝創作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類創作及出版補助。2004年的秋天,他意外獲得一筆十萬元的補助,他決定單騎從雲南麗江古城出發,最後到達西藏拉薩。長途漫漫,路行千里,他會渴、會餓、會累、會病,更深刻體會「每天十個小時卵囊下持續頂著石頭的滋味」。風來了,雨來了,雪也降下了,路途一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