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87.5388 ms
共 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八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主張能認識外境或心境的八種功能。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意識和眼、耳、鼻、舌、身五識並起外,並能對心境起認識作用。末那識是構成執著的心理源頭。阿賴耶識主要功能是貯存過去所造的業力。八識一方面是生起認識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變現一切現象的主體。《成唯識論》卷二:「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
|
三時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中觀和瑜伽行派依自宗的見解,判釋佛陀教法分為三階段。中觀派的三時教是:初說小乘教,第二時說大乘唯識道理,第三時說心境俱空。瑜伽行派的三時教是:初時教說四阿含,第二時教說諸法皆空,第三時說唯識教。《原人論》:「故天竺戒賢、智光二論師,各立三時教。」
|
三自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所認為的一切存在的三種狀態:因執著而產生的幻相,即遍計所執自性;由條件構成的現象,即依他起性;絕對的真實,即圓成實性。《成唯識論》卷八:「三種自性皆不遠離心、心所法。」
|
三無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張之一。相對於三自性而言。三無性指三種無自體的存在狀態。即一、相無性,謂形相是由概念而有,所以沒有自體;二、生無性,謂現象是條件構成,所以也沒有自體;三、勝義無性,謂究竟真實就是呈現沒有自體的狀態。因此從這三個角度,瑜伽行派也說一切存在都無自體。唯識三十論頌:「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
|
攝大乘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著者不詳,有三種漢譯本,即北朝魏佛陀扇多譯二卷本,南朝梁真諦譯三卷本,唐玄奘譯三卷本。本書以瑜伽行派的觀點,建立大乘佛教的系統。是瑜伽行派的要籍,並深刻的影響中國佛教的思想。
|
五位百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瑜伽行派將輪迴和解脫的一切分成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謂之五位。心法是指能生起認識分別作用的心,共有八種;心所有法是指由認識作用而引發的心理作用,共五十一種;色法是指物質性現象,分成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是既不屬心也不屬於物質的有二十四種;無為法,非生滅或不再輪迴的現象,共有六種。合計一百。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