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3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將計就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臣張孟談連夜出城到韓、魏二家營內,告訴他們,如果趙國滅亡了,下一個就輪到韓、魏了,並且說服他們與趙國結盟。韓、魏二家了解「脣亡齒寒」的道理,就仿效智伯的方法,將水引入智伯營內,攻其不備。於是,大水沖入智伯大營,全軍覆沒,智伯也被殺了。後來「將計就計」就用來指利用對方的計策,順水推舟,反施其計。
回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助唐收復兩京,雙方關係更加密切。唐王室為取得回紇支持,三次將皇帝的親生女兒嫁與回紇可汗,藉以結成親密結盟。不過,回紇人兇暴貪婪,安史之亂末期,唐軍收復洛陽,回紇人入城大肆殺掠,軍隊回國更是沿路搶劫。唐朝為酬謝回紇助戰的功勞,答應已絹帛購買回紇的馬匹,每馬一匹換絹四十匹,比實際馬價高出許多。回紇每年驅趕病弱不堪軍事使用的馬數千至數萬匹來到中原,換取茶葉、各種手工業品以及大量的絹帛。回去的時候,滿載綾羅綢緞以及各種物品的車子,不絕於道。絹帛的數量遠大於回紇所需,就經由西域人中最擅於經商的九姓胡之手,運銷到中亞與歐洲,賺取巨額...
雞口牛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寧願做小團體的領袖,而不做大團體中不重要的分子。語本《戰國策.韓策一》。[例]與人結盟,雞口牛後要慎選,國家顏面最重要。
不得要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匈奴國內情況混亂,張騫才找到機會帶著妻子及一名部下逃回國。文中「不得月氏要領」,即是指張騫達到與月氏結盟的目的。後來「不得要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無法掌握要點或主旨。「要領」本來指「腰領」,後來轉讀為重要之「要」,遂讀四聲。
風馬牛不相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風馬牛不相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左傳.僖公四年》載,魯僖公四年時,齊桓公以諸侯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後,接著又進兵征討楚國。楚成王便派遣使者前去交涉說:「齊國地處北海,楚國地處南海,兩國相距遙遠,毫無利害關係和牽連。即便放逸馬牛雌雄相誘相追逐,也不可能發生越界的事。不知貴國為什麼要攻打我們呢?」後來雙方估量彼此實力相差無幾,真打起來,大家都無好處。便結盟和好,結束這件事情。後來「風馬牛不相及」被用來比喻事物彼此之間毫不相干。
車笠之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越俗與人結盟,封土為祭,祝曰:「君乘車,我帶笠,它日相逢下車揖。君擔簦,我跨馬,它日相逢為君下。」見晉.周處〈風土紀〉。後遂用車笠之盟比喻友誼深篤。
封建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打仗的騎士3 祈禱的教會人士4 工作的農民5 關鍵字6 出處 定義在中世紀初期,國家的權威─及國王或皇帝的權力被削弱,個人的聯繫關係及代表整個社會連結的狀況。每個人可以發表忠誠誓言和贈送禮物的方式,與其他較強或較弱的人結盟。此即所謂的封建制。封建社會分為三階層:騎士、教會人士和農民。 打仗的騎士在中世紀因為戰爭持續,騎士成為一種專業工作。騎士的主要成員是貴族,屬於上流社會階級,並且採行世襲制。從西元12世紀起的貴族,需要經過授以稱號的宗教儀式才能成為騎士。而騎士的戰鬥裝備不斷在改善。中世紀的社會結構如一座...
張騫出使西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在漢武帝時,由於張騫通西域,漢語西域的關係因而建立。武帝即位之初,為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大月氏。大月氏本居甘肅西部以西,為匈奴所逐,而奔至烏孫,又不能立足,乃趨附康居與大夏之間,並征服大夏(阿富汗一帶)。漢廷推測,大月氏必深恨匈奴,若與之結盟,即可東西挾擊匈奴。張騫帶著此一使命,於建元年間(西元前140~135),率領一百多人從長安出發,走上行程不明的旅途。途中為匈奴所捕,拘留十多年,並且娶了匈奴妻,生了孩子。但他仍然不忘使命,伺機逃走,西行十多日,抵達大宛國(在現在中亞的費加那盆地),大受歡迎。大宛國王告訴他大月...
東道主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界,勢必又要擴張它西邊的領土,到時晉國不損害秦國,還能從哪裡取得土地呢?」秦穆公聽了很高興,就和鄭國結盟,派了杞子、逢孫、楊孫在鄭國戍守,自己則撤軍回國了。後來「東道主」被用來泛指接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
不留餘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不如用五個城池去賄賂秦國的頭號大敵齊國,立下盟約,合力攻秦。這樣不但不會便宜了秦國,還可以和別國結盟,成功之後也能從秦國那兒要回我們割給齊國的土地。」趙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派虞卿去向齊王遊說。《戰國策.趙策三》中記載這段故事,其中一段「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即是這句成語的由來。「遺」是遺留的意思,「不遺餘力」是指一點力量都不會留下,竭盡全力之意。後來「不遺餘力」就被用來形容竭盡全力,毫無保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