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顏真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高的人,影響後代社會深遠,改變了唐代當時細瘦體書法的風格,將之變成豐腴的字體,別樹一格。其個性相當耿直,他的個性及書法奠定了他在楷書及中國書史上的地位。 評價與柳公權並稱為顏柳,有顏筋柳骨的美名。痔德宗詔文貌曰:笢昜「器質天資,公忠昜傑出,出入四笢貌朝,貌痔堅笢痔貞一志。」其中《祭侄文稿笢》痔是在極其悲憤笢貌的昜笢心笢情下進入的最高藝笢術境界,貌被笢貌稱為「天笢昜下第二行書」。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蘇軾曾說:「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
少不經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堯舜般聖明,即使犯錯也是在所難免,為人臣者豈能因此就犯上作亂!」後來王敦雖然叛變失敗,但仍握有權勢,耿直的周顗開罪了他,於是被捕。在被押解赴刑場途中,經過帝王祖廟,周顗破口大罵說:「王敦這個奸臣使國家傾危,生民塗炭,希望上天顯靈,讓他早點遭到報應!」話還沒說完,衙役便用戟(ㄐㄧˇ)搗得他滿口是血,但周顗並未顯露畏懼之色,仍從容自若地受刑。「君少年未更事」一語,後來濃縮成「少不更事」,用來形容年紀輕,閱歷淺薄。而「更事」一詞在晉朝之前已見於文獻。據《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曾對人說:「吾預知當爾,非聖也,但更事多耳。」意為:我能預知事情的發展,並不是因為我超凡入聖,不過是經歷世事豐...
梗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直。《北史.卷一七.景穆十二王傳上.汝陰王天賜傳》:「子文都,性梗直,仕周為右侍上士。」《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元來這老者姓陶,是諸暨村中一個殷實大戶,為人梗直忠厚,極是好客尚義認真的人。」也作「耿直」、「鯁直」。
不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耿直不曲。如:「剛正不阿」。
春暉寸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寸草春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詩人孟郊出身寒苦,四十六歲才考上進士,作了官後,又因性情耿直而受到排擠,最後只能當個小官,直到去世。孟郊由於一生貧寒,他的詩作也多描寫自己淒涼的境遇及心聲,同時也反映一般人民的生活疾苦。在〈遊子吟〉這首詩中,描寫慈母為即將要遠行的孩子縫製衣物,以免他們在路上受寒。這樣的恩情,子女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報答。詩中用「寸草」比喻子女,而用「三春暉」比喻母愛。「春暉」即是指春天的陽光,形容母愛有如春陽一樣的溫暖。後來「寸草春暉」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父母恩情深重,子女難以報答。
士別三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識不如周公瑾 (周瑜),又與關羽為鄰,確實很難。關羽其人雖已年老卻好學不倦,讀《左傳》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氣,但卻頗為自負,老兄既與之相鄰,應當有好的計策對付他。”他為魯肅籌畫了三個方案,魯肅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解釋 形容人才分開沒多久,但卻有很大的進步 例句 小明原本成績位居中下,但在努力下終於考上大學,真是士別三日,令我刮目相看!
鯁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直。《後漢書.卷六一.黃瓊傳》:「在朝有鯁直節,出為魯、東海二郡相。」《北史.卷八三.文苑傳.李文博傳》:「性貞介鯁直,好學不倦。」也作「耿直」、「梗直」。
三春寸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寸草春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詩人孟郊出身寒苦,四十六歲才考上進士,作了官後,又因性情耿直而受到排擠,最後只能當個小官,直到去世。孟郊由於一生貧寒,他的詩作也多描寫自己淒涼的境遇及心聲,同時也反映一般人民的生活疾苦。在〈遊子吟〉這首詩中,描寫慈母為即將要遠行的孩子縫製衣物,以免他們在路上受寒。這樣的恩情,子女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報答。詩中用「寸草」比喻子女,而用「三春暉」比喻母愛。「春暉」即是指春天的陽光,形容母愛有如春陽一樣的溫暖。後來「寸草春暉」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父母恩情深重,子女難以報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耿直。《漢書.卷六○.杜周傳》:「王氏世權日久,朝無骨骾之臣。」明.陸采《懷香記》第一四齣:「明為軍機,豈容暫停。既承君命,若抗辭推避非忠骾。」
痛減思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痛定思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愈,字退之,唐河陽人。他自幼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長大。後來哥哥死於貶謫之地,靠著嫂嫂教養成人。艱苦的環境並沒有限制韓愈的志氣,他努力讀書,終於如願在朝廷為官。但個性耿直的韓愈,屢次犯顏直諫,因而被一再貶黜。在韓愈給他弟子李翱的〈與李翱書〉中提及:他在京八九年,沒有收入,都靠求人度日,過得非常辛苦。在心靈上也留下不小的創傷。事過之後,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更是令人傷心得不知如何自處。可見他是如何地志不得伸。後來「痛定思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吸取慘痛教訓,警惕未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