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舞之雅集當代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於民國79年在高雄市成立,是南臺灣少數的專業舞團之一,以當代傑出編舞者的作品及重要的經典名作為演出主體;舞團曾入選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海闊天空」舞展甄選,該演出獲得觀眾肯定與鼓勵。每年舞團在臺灣各縣市文化中心巡迴演出;舞碼包括王雲幼、羅曼菲、郭美香、古名伸、李昂.康寧(Leon Koning)、吉姆.梅(Jim May)、道格拉斯.尼爾森(Douglas Neilsen)等傑出編舞家,都曾接受舞團邀請編創新作,王雲幼並曾根據舞譜編排現代舞大師多麗絲.韓福瑞(Doris Humphrey)的名作:《水舞》(Water Study)以及韓福瑞與蘿絲.聖丹尼斯(Ruth St. Denis)的《...
舞團提供資料。
|
無垢舞蹈劇場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由臺灣舞蹈家林麗珍成立於1995年,並擔任藝術總監。1972年林麗珍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音樂舞蹈科,在長安國中(原長安女中)任教時,曾為百人編作大型舞蹈,連續五年獲得臺灣區民族舞蹈比賽的最高分大型舞蹈榮譽獎。1970年編排大會舞《乘風破浪》的大作,突破大場面平面造型的變化,更為壯觀,1977年《哈薩克神殿》原創性的舞蹈語彙,展現特殊的個人風格。在舞蹈教材設計上,自創《遊戲教學法》,將舞蹈溶入音樂及體育課程中。1978年林麗珍第一次的個人舞展《不要忘記妳的雨傘》,在1982年發表作品《我是誰》;1989年推出文化記錄性的《天祭》。1991年擔任國家劇院製作臺灣原住民族樂舞系列《布農族》藝術總...
舞團提供資料。
|
臺北越界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臺北越界舞團由臺灣中生代資深舞者葉台竹、鄭淑姬、吳素君、羅曼菲共同組成,創立於1994年。這群雲門舞集的第一代舞者,走過二十多年舞台歲月,建立起專業的表演聲譽。該團常結合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共同實驗多元化的劇場表演藝術。於1994年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推出創團首演《失樂園》為古名伸和羅曼菲編創之作品。引起藝評家及觀眾熱烈迴響,咸認為舞團超越了舞蹈的界限和格局,其所展現的成熟風華,足以作為年輕後輩的典範。1995年舞團在臺北國立藝術館,推出香港名編舞家黎海寧為該團量身編作的《傳說》和羅曼菲的《心之安放》。這兩支舞碼立即受到國際舞蹈界的注目,分別在1996年7月及10月應邀至德國阿亨市的「臺灣當...
舞團提供資料。
|
翠莎布朗現代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70年,由翠莎.布朗(Trisha Brown, 1936-)創立,為美國後現代舞蹈著名舞團。以追求如建築構圖般的嚴密結構及柔軟的人體運動學為該團創團宗旨。布朗是最早走出傳統的舞臺和劇場空間的舞蹈家。她在自己的作品中,讓一位男舞者拴著保險帶,從一棟高層大廈外壁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地行走,令觀眾毛骨悚然。舞團讓舞者在廣場、樹林、公園、湖面自由起舞,使觀眾告別劇場。1986年該團改變風格;為義大利拿玻里的聖卡羅劇院(Teatro di San Carlo in Naples)改編並演出比才的歌劇《卡門》中的舞蹈部份。該劇由李娜.沃特穆勒(Lina Wertmuller)導演,並由...
舞團提供資料、歐建平《西方舞蹈鑑賞》,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
|
漢堡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以德國漢堡為基地,其成立可追溯至十七世紀「漢堡歌劇院」偶爾安排芭蕾的演出開始,舞團一直附屬於歌劇院。十九世紀時,劇院常有頂尖的當代浪漫芭蕾舞者往訪,至二十世紀的1962年至1970年間,「漢堡芭蕾舞團」由彼得.凡迪(Peter Van Dyk)擔任藝術指導,此期間舞團日趨式微,僅演出一些巴蘭欽作品以及少數近代編舞家作品;包括貝嘉(Maurice Bejert)、儒狄.丹茲克(Rudi Van Dantzig 1933-)、季利安(Jiri Kylian)、李蒙(José Limón)、羅賓斯(Jerome Robbins)以及都鐸(Antony Tudor)等人舞作。直至1973年由美國...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聖彼得堡國家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77年。原名為「列寧格勒國家芭蕾舞團」(Lenigrate State Ballet Theater)。由波里斯.葉夫曼.雅柯夫雷維奇任藝術指導(Boris Eifman Yakovlevich)。葉夫曼是蘇俄著名舞蹈家、編舞家。1972年及1975年曾分別為馬利劇院(Maly Theatre)與「基羅夫芭蕾舞團」(Kirov Ballet)編舞。「聖彼得堡國家芭蕾舞團」特色是以芭蕾表現現代生活的躍動及現代人所面臨的問題。舞者皆來自聖彼得堡芭蕾舞學校。葉夫曼擅長將古典音樂與文學作品相結合,如取材自莎士比亞、杜斯妥也夫斯基、布萊希特、博馬舍、布加哥夫及高普林諸文豪名著,舞團劇目種...
舞團節目單,1992年。
|
新古典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新古典舞團是由劉鳳學博士於1976年創立,為臺灣第一個兼具古典與現代舞特色的舞團,以研究、教學、理論、創作、演出為依歸,注重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呈現多元化發展。該團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舞團之一;足跡除遍至臺灣全島,更應邀至美國、德國、法國、奧地利、新加坡、西伯利亞、北京、成都、廣州等地演出。舞團在1980年至1990年期間因劉鳳學教授及其部分團員出國進修,對外演出銳減,此時期是舞團冬眠期。1987年劉鳳學榮獲英國國家哲學博士學位;為我國首位舞蹈博士。1988年卸任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科主任;受教育部聘請至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即國家劇院及國家音樂廳)擔任籌備處主任至1990年退休...
新古典舞團簡介。
|
丹尼蕭恩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14年由露斯.聖.丹尼斯(1879-1968)和泰德.蕭恩(1891-1972)創立,1931年在紐約路易森體育館的夏季演出後解散。為美國當時最重要的舞團。舞團的成立和結束正如兩個人的婚姻關係。1914年因宗教而接觸舞蹈的傳教士蕭恩,在丹佛看到因舞蹈而接觸到宗教的丹尼斯精湛的演出後,深為著迷,並因而結識、結婚,1915年他們共同在洛衫磯成立丹尼蕭恩舞蹈學校,1921年蕭恩至紐約成立分校,該校課程廣泛,亦為當時僅有的正式學校,因而培育了不少日後的舞蹈菁英,包含了葛蘭姆、韓福瑞、魏德曼等下一代的編舞者,並經由葛蘭姆,栽培出更多的舞蹈界人才,像是艾瑞克.赫金斯(1909-1994)、葛蘭....
平珩主編《舞蹈欣賞》1995,三民書局、伍曼麗主編《舞蹈欣賞》1999,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約翰.馬丁著,歐建平譯《舞蹈概論》1997,洪葉文化、亞倫.羅伯森 和多那.休特拉(Allen Robertson & Donald Hutera)《舞蹈手冊(The Dance Handbook)》1988,朗文(Longman)、泰瑞.楚克(Terry Trucco)《紐約舞蹈專書(The New York Book of Dance)》1995,城市公司(City & Company)、蘿絲.雷昂(Ruth Leon)《喝采:紐約表演藝術指引(Applause: New York´s Guide t...
|
丹麥皇家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該舞團基地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其起源可追溯到十六世紀中期宮廷內的舞團。他們的演出是開始於1722年Lille Gronnegade Theatre建立後。1748年,皇家丹麥劇院在哥本哈根成立,舞團也同時成立,1771年更成立了一所皇家劇院舞蹈學校(Ballet School of the Royal Theatre),早期舞團與學校的發展最主要是在著名的芭蕾教師(ballet master),奧古斯特.包諾維(August Bournonville)長期(1829-1877)主導下成形。1940年代,舞團開始以丹麥國家舞團之身分作巡迴演出。舞團成立之初,由法國舞蹈老師尚...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舞蹈空間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89年九月由臺灣舞蹈工作者平珩成立的現代舞團,團址設有小劇場供演出。舞團成立後的前三年以發表臺灣當代編舞家作品為主。1993年以來以發展舞團專屬藝術家為重。作品以呈現多元化的思潮與對社會環境的省思為出發。該團創團時曾聘「安娜索克洛舞團」資深舞者吉姆.梅(Jim May)擔任藝術指導。該團成立迄今,已有四百餘場以上的演出經驗,除在臺灣各地巡演之外,並至香港、星、馬、韓國及美國演出與示範演講。每年除邀請編舞家創作之外,舞團也鼓勵團員創作。1993年發表環境舞蹈創作系列,在臺灣各地巡演,獲得觀眾熱烈的迴響及好評。1994年起,舞團除推出《相╱貌》、《逢場作戲》、《積雨雲.雷陣雨》及大型舞劇...
舞蹈空間舞團簡介。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