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瑪姬馬漢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馬漢(1951-)原為貝嘉(Maurice Bejart, 1927-)「二十世紀芭蕾舞團」的舞者,1977-1978年連續兩年獲得里昂及巴尼歐雷國際舞蹈大賽首獎之後,便與丹尼爾於1978年共同創立了「虹橋芭蕾舞團」,至1983年始更名為「瑪姬馬漢舞團」。舞團設立於法國克雷特耶,1981年首演舞作《也許》(May B),贏得世界讚譽,至今已演出三百多場,該團不僅獲法國政府支持與贊助;且不斷應邀於重要藝術節中演出,舞團亦至各國演出,有阿根廷、德國、希臘、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瑞士、波蘭、日本、香港、臺灣、以色列、義大利、匈牙利、加拿大、捷克、紐西蘭、墨西哥、芬蘭、丹麥及美國等地。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
|
匹茲堡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匹茲堡芭蕾舞團」(Pittsburg Ballet Theatre)成立於1970年,自從1982在派翠西亞.王爾德(Patricia Wilde, 1928-)擔任藝術指導下,致力把舞團提升至藝術圓熟的新境界。王爾德曾經是「紐約市立芭蕾舞團」著名的首席舞者,在她長達十五年的芭蕾伶娜生涯中,巴蘭欽為其編作不少作品。王爾德一直致力編創新舞以及啟發編舞者創作。像納哈林(Ohad Naharin)《純淨的心》(Tubula Runa)便是她委託創作的作品之一。此外,「匹茲堡芭蕾舞團」於1990年首演了麗莎.瑞貝爾(Lisa de Ribere)的《大凱西》(The Mighty Casey)...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92年。
|
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其歷史可劃分成幾個階段;1931年Ninette de Valois成立了「維克─威爾斯芭蕾舞團」(Vic-Wells Ballet),在倫敦的老維克劇院(Old Vic)以及莎德斯威爾斯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er)演出,1940年,莎德斯威爾斯劇院被德軍轟炸破壞,舞團改為巡迴英國演出,並改名為「莎德斯威爾斯芭蕾舞團」(Sadler's Wells Ballet)。1946年舞團應邀入駐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Theater),de Valois遂在莎德斯威爾斯劇院成立第二團,名為「莎德斯威爾斯歌劇院芭蕾舞團」(Sadler's Wells Theat...
Birmingham Royal Ballet 網站http://www.brb.org.uk/history.html 及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華沙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785年成立於波蘭華沙。十七世紀中期波蘭的芭蕾表演只是宮廷文化的一部分,但到了1785年奧古斯都大帝(Stanislaus Augustus)頒佈了保護三十名波蘭舞者的命令後,第一支職業舞團「國際吾皇芭蕾舞團」誕生於焉。在浪漫派時期,「華沙芭蕾舞團」被視為歐洲芭蕾舞團的大老,「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和「聖彼得堡瑪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也望塵莫及。該團演出舞碼包括了歐洲最有名的芭蕾舞劇及當時波蘭著名編舞家如塔伊歐尼(Flippo Taglioni)、卡羅.布拉西斯(Carlo Blasis),恩利可.卻革堤(Enrico Cecchetti)、都瑞奇諾維奇(Roman Turezynovei...
舞團節目單簡介,1990年及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瑞典皇家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於1973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成立,其源自十七世紀的宮廷芭蕾舞團,當時芭蕾是被當作輸入瑞典這個北方較原始的小朝廷高級法國文化,歷代的統治者均願意花錢維持它,尤其克麗斯汀娜女皇(Queen Christina)更為此舞團投入大量經費,以致民怨沸騰。其繼任者古斯塔三世(Gustav Ⅲ)被稱為「劇院國王」(the Theater King),1773年在新建成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正式成立此「瑞典皇家芭蕾舞團」,並同時成立了瑞典皇家芭蕾舞校(Royal Swedish Ballet School),自此之後「瑞典皇家芭蕾舞團」所得到來自皇家的資...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埃森福克旺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27 年德國埃森市(Essen)的Ruhr區成立了一個應用藝術學院(School of Applied Arts),因此導致了「福克旺舞蹈劇場工作室」(Folkwang Tanztheater Studio)在 1928年的成立,其成員包括了Leeder、Siimola、Cohen、Kahl及Jooss。但在1929年工作室納入「埃森歌劇院」(Essen Opera House),並改名為 Folkwang Tanzbühne,1929至1933年間,舞團演出了大量舞作,均由 Jooss所編作,其中最負盛名者為《綠桌》(The Green Table)。1933年舞團轉移基地至 De...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基羅夫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基羅夫芭蕾舞團」(Kirov Ballet)源自1738年俄國安娜(Anna I. Vanovna 1693-1740)女皇時代為宮廷舞蹈成立的一個舞蹈學校(此學校後來為列寧格勒編舞學校),由法國芭蕾教師Jean-Baptiste Lande負責訓練舞者,成功的揉合當時歐洲的頂尖風格與俄國民族舞蹈形式。1738年波修瓦(Bolshoi)劇院建成,舞團定名為「聖彼德堡芭蕾舞團」(St. Petersburg□s Ballet),在此俄國首位本土編舞家Ivan Valbergh上演了其芭蕾舞作。「聖彼德堡芭蕾舞團」的風格其後主要由Charles-Louis Didelot所塑造,逐漸拋開宮...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臺北民族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88年9月。該團前身原為「太平洋文化基金會民俗舞蹈團」,1986年11月在「太平洋基金會」前執行長李鍾桂及教育部國際文教處李炎支持下,以歷屆青年友好訪問之精英團員組成,由蔡麗華指導,應邀參加美國米瓦基(Milwaukee)世界民俗博覽會演出。1987年參加亞洲文化推展聯盟等各項國際會議之演出。1988年9月文建會前主委陳奇祿構思「中國民俗之夜」期以固定的專業團體,來落實固有藝術文化之傳承。乃由蔡麗華發起創立「臺北民族舞團」(原名稱為Taipei Folk Dance Troup, the),成為屬個人經營之舞團,並由她擔任團長兼藝術總監,團員增召優秀專業民族舞者組成。1989年...
舞團提供資料。
|
當代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86年,團員均出身於法國著名的舞團,如「南錫劇院芭蕾舞團」、「瓦洛尼皇家芭蕾舞團」等。個個年輕且傑出,不但有年輕人的熱情,更具有純熟的技巧。「當代舞團」在法國舞蹈界如一顆乍現的明星,已受各方矚目,舞跡遍及法國各地,並且曾在義大利、歐亞等國演出。「當代舞團」是以現代舞手法來編跳古典舞作的新古典舞團,他們擅長於精緻的小品,結合了舞蹈、戲劇、音樂、詩歌等多種藝術形式,尤其在編舞者馬蘭登(Thierry Malandain)指導下,使舞者充分發揮個性及特點。舞團作品有《旅航》(Voyage)、《悲歌》(Elegy)、《交錯而過之舞》(Danse Qu`on Croise)等,皆是細緻動...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89。
|
荷蘭國家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61年「荷蘭國家芭蕾舞團」的創始者,蘇妮雅.蓋思凱兒(Sonia Gaskell, 1904-1974)結合該團與瑪夏.魏咪(Mascha ter Weeme)的「阿姆斯特丹芭蕾舞團」,成為令人傲視全球的芭蕾舞團。起先兩人共同領導該團,而後由蓋思凱兒獨撐大局,直至1968年之後,才與丹茲克(Rudi Van Dantzig)、凱生(Kaesen)共同主持舞團。(丹茲克亦是1959年「荷蘭舞團」Nederlands Danse Theater成立時的創辦人之一。)由於舞團早期舞碼多而無當,故被形容為編舞家的超級市場,直到1971年丹茲克擔任藝術指導後,始改善情況,且盡力維護該團古典舞碼...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