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8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階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隋朝僧人信行禪師所創立的佛教宗派,流行於隋唐二代。三階教將佛法依時、處、人各分為三階。時的三階指佛滅後初五百年為第一階,次五百年為第二階,其後為第三階;處的三階是淨土世界為第一階,凡聖三乘共住的五濁世界為第二階,只有凡夫眾生所住的五濁世界為第三階;人的三階是最利根一乘為第一階,數利根正見成就的三乘為第二階,執持顛倒見的眾生是第三階。本宗派即依此立名。三階教認為斯時、斯處、斯人都是第三階,不易解脫;其修行主張以苦行、忍辱為主,在路上見人不論男女,一概禮拜,提倡布施,死後林葬。反對禮敬佛像及念阿彌陀佛。與當時佛教理論和修行方法很不協調。隋開皇二十年、武周證聖元年、聖曆三年、唐開元十三年都曾詔令禁止該教。終唐之世,遂無所聞。近世敦煌殘卷出土,此宗教義始復為世人所知。也稱為「普法宗」、「第三階宗」、「三階宗」。
九流三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旦及夜,繼之以燭。 〔注解〕 (1) 沙門:胡語音譯名。梵語作 Sramana。在印度泛指出家修苦行、禁欲、或因宗教的理由而以乞食為生的人。在中國則專指佛教的出家人。 (2) 道士:指信奉道教的人。 2、「九流」:《漢書.卷一○○.敘傳下》虙羲畫卦,書契後作,虞、夏、商、周,孔纂其業,篹《書》刪《詩》,綴《禮》正《樂》,彖系大《易》,因史立法。六學既登,遭世罔弘,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1>人是滅,漢2>修其缺,劉向3>司籍,九流以別。爰著目錄,略序洪烈。述〈藝文志〉第十。 〔注解〕 (1) 秦:朝代名。西元前248∼前207。戰國時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
《一個人的聖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書中的「我」被抽離了,「你」的記憶即是「他」被政治「強姦」的慘痛經歷,「你」的超脫來自於「他」的苦行,亦即因為「他」曾經身處全面被監視的時空,造就了「你」追求絕對自由的信念,「你為你自己寫了這本書,這本逃亡書,你一個人的聖經,你是你自己的上帝和使徒」,所以「我」(作者與讀者)是局外的旁觀者,看著「你」和「他」的一而二、二而一的命運,最後作者的結論是「他的問題在於生得太早,才給你惹來這許多煩惱」。高行健走出了傷痕文學以「控訴」為主的基調,昇華到對個人生命的自我忠誠,此點明顯表現在第五十三回中,「他」到天安門看躺在水晶棺...
一塵不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犬儒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前三八○年,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安諦斯提尼斯(Antisthenes)在雅典成立的哲學派別。倡言福德合一,有德即幸福,以簡單的物質生活自甘,藉苦行達於主善,人嘲之為「犬儒學派」。也稱為「西尼克學派」。
齊諾(Zeno)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信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隋代高僧。(西元540~590)俗姓王,魏郡(今河南省安陽)人。為三階教的創立者,提倡三階佛法,勸人對佛教不要分別大小乘都應敬信。勵志苦行,並效法華經常不輕菩薩,路上遇人不分男女,悉作禮拜。建立無盡藏院,廣行布施,從事社會福利工作。不到幾年,便形成三階教派。著有《三階位別錄集》四卷,《對根起行雜錄集》三十六卷。
有髮頭陀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太學生生活清苦,如同帶髮修苦行的出家人,故稱太學為「有髮頭陀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太學古語云:『有髮頭陀寺,無官御史臺。』言其清苦而鯁亮也。」
一塵不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一塵不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