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寥寥無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屈指可數,寥若晨星,寥寥可數反義:不可勝數,不計其數,不勝枚舉,比比皆是,多如牛毛,車載斗量,恆河沙數,俯拾即是,星羅棋布,盈千累萬辨似: 「寥寥無幾」及「屈指可數」都是數量極少的意思。 「寥寥無幾」泛指數目眾多;「屈指可數」強調十指可計量的數目。 寥寥無幾 屈指可數 辨似例句 ○ ㄨ 出版市場上雖然有很多新書,但是真正寫得好的小說卻~。 ㄨ ○ 今天到場的親友沒幾個,~。
擢髮難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擢髮難數」指拔下滿頭的髮來作為計量犯罪的工具卻仍不夠,形容難以計數。戰國時魏人須賈,有一次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讓身為魏國中大夫的他苦等數月,遲遲不肯召見,反而因為賞識范雎的口才和學問,對范雎極為禮遇,送了許多財物和酒食。齊襄王此舉讓須賈非常惱怒,回到魏國後,他便指控范雎與齊國私通,有賣國的意圖,范雎因而被捕,並遭到毒打,差點兒性命不保。范雎死裡逃生後設法投奔到秦國,改名為張祿,憑著過人的才智與謀略受到秦昭王重用,成為秦國宰相。而魏國一直以為范雎已死,完全不知道張祿便是范雎,所以在秦昭王準備發兵攻打魏國時,魏王便派了須賈到秦國和談。須賈到了秦國後,范雎故意穿得破破爛爛,假扮成一個卑下的傭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計量、估量。如:「所費不貲」。《後漢書.卷六六.陳蕃傳》:「而采女數千,食肉衣綺,脂油粉黛,不可貲計。」唐.章懷太子.注:「貲,量也。」
屈指可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寥若晨星,寥寥可數,寥寥無幾反義:不可勝數,不計其數,不勝枚舉,比比皆是,多如牛毛,車載斗量,恆河沙數,盈千累萬,俯拾即是辨似: 「屈指可數」及「寥寥無幾」都是數量極少的意思。 「屈指可數」強調十指可計量的數目;「寥寥無幾」則泛指數目不多。 屈指可數 寥寥無幾 辨似例句 ○ ㄨ 社會上的有錢人不少,但因彩券中獎而一夕致富的人卻是~。 ㄨ ○ 冬天到了,樹枝上頭只剩~的黃葉,隨時都會飄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0. 計時器或計量器。如:「手表」、「電表」。《紅樓夢》第一九回:「寶玉命取表來看時,果然針已指亥正。」也作「錶」。
死灰復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9) 二千石:漢朝制度,依俸祿多寡區分官吏等級,此指二千石俸祿,即一百二十斛。石,音ㄉㄢˋ,計量單位,數量詞。 (10) 亡走:逃跑。 (11) 肉袒謝:脫去上衣,以示謝罪。 (12) 善遇:善待。
測量標準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可以直接解釋,而測量標準誤就比較適合解釋個人的分數,測量標準誤可以由測驗的信度係數來計算。就心理計量學的原理來說,受測者接受某測驗無限多次的測量,其所得的分數的平均數舊是其真正的分數。可是在許多次重複測量中,會含有機會誤差因素在內,因此,受測者在接受許多次重複的測驗所得的實得分數,與真實分數之間的誤差,稱為測量誤差。 與信度係數的關係當標準差是一個常數時,測驗的信度係數越大,測量的標準誤差就越小;反之,當測驗的信度係數越小時,則測量的標準誤就越大。如果測驗毫無信度時,測量標準誤與測驗分數的標準差就相等。如果測驗分數很...
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狀、外貌。《淮南子.兵略》:「天化育而無形象,地生長而無計量。」《聊齋志異.卷一二.公孫夏》:「字訛誤不成形象!此市儈耳,何足以任民舍。」也作「形相」、「形像」。
離差智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勒,除繼斯比量表之後編製了數個著名的智力測驗之外,更創用了一種離差智商(deviation IQ)的計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以每個年齡階段內全體人的智力分布為常態分布(或正態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再將個人分數在其年齡組分布中離開平均數的距離,用標準差來表示之。換言之,以個人在同年齡分布中所在的位置為基礎,先換算成標準分數,然後看他的位置離平均數的距離有幾個標準差,從而判定他智力的高低。此即離差智商一詞的由來。設有某兒童經智力測驗後得到的離差智商是115,115正好是平均數以上一個標準差的位置。...
羅夏克墨漬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答反應總是多寡有關,受試者提供越多反應,則可以用來解釋的結果的資料就越多。(註1.2) 評價從心裡計量的觀點來說,羅夏克墨漬測驗的信度與效度都沒有達到客觀人格測量的接受水準,且也只有少數具有說服力的證據支持測驗在臨床準斷上的有效性,然而事實上測驗仍是廣泛的被臨床師所使用。(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羅夏克墨漬測驗英文關鍵字:Rorschach Inkblot Test 參考資料註1. 郭生玉(2010,三版)。教育測驗與評量(頁610~612)。臺北市:精華書局。註2.王文中、陳承德(譯)(2009,初版)。心理測驗(...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