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曾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序、列女傳等。  曾鞏一生主要成就在於散文創作。他的散文平易簡樸,別具一格,文字語言謹嚴明潔;論事說理,平實透辟。如《寄歐陽舍人書》、《墨池記》、《救災議》、《越州趙公救災記》等篇,不但思想性較好,寫作技巧頗具特色,記事中論述事理,委婉而有情致;細密翔實而又條理井然。他的序文寫得特別多又好。姚鼎說:“目錄之序,子固獨優”。《戰國策目錄序》就是其代表作。歷代知名文人對曾鞏的文章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王安石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說:“醉翁(歐陽修)門下土,雜邏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稱道:...
掠影浮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理也。……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嚴氏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詩的寫作,不是用來賣弄學問,談道說理的;所以詩的最高境界最好不涉及理的談論,也不要只是賣弄語言文字。馮班認為嚴氏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來描述詩的寫作是大有問題的。詩是用來「言志」,也就是用來「說出意念」的,只是為了把感情充分發抒,所以演變成詠歌,這雖然和正常言語不同,但也是「言」呀!怎能說「不落言筌」呢?詩也可以拿來表述諷刺的情感,這也就是論理呀!怎麼可以說是「不涉理路」呢?因此他認為嚴羽的見解就像嚴氏自己形容盛唐詩所用的一些比喻:「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一樣,都是「浮光略影」,看起來似有見地,其實就像一個人的腳跟沒...
浮光略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理也。……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嚴氏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詩的寫作,不是用來賣弄學問,談道說理的;所以詩的最高境界最好不涉及理的談論,也不要只是賣弄語言文字。馮班認為嚴氏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來描述詩的寫作是大有問題的。詩是用來「言志」,也就是用來「說出意念」的,只是為了把感情充分發抒,所以演變成詠歌,這雖然和正常言語不同,但也是「言」呀!怎能說「不落言筌」呢?詩也可以拿來表述諷刺的情感,這也就是論理呀!怎麼可以說是「不涉理路」呢?因此他認為嚴羽的見解就像嚴氏自己形容盛唐詩所用的一些比喻:「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一樣,都是「浮光略影」,看起來似有見地,其實就像一個人的腳跟沒...
理不勝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章的說理不夠暢達,無法勝過所使用的文詞。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然覆取精意,理不勝辭,故揚子以為『文麗用寡者長卿』,誠哉是言也!」
投鼠之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把皇上比喻成珍貴的器物,而把四周的奸佞大臣比喻成有害的老鼠,完全圍繞著「欲投鼠而忌器」這個諺語來說理。後來「投鼠忌器」被用來比喻欲除害,但因有所顧忌而不敢下手。
擲鼠忌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把皇上比喻成珍貴的器物,而把四周的奸佞大臣比喻成有害的老鼠,完全圍繞著「欲投鼠而忌器」這個諺語來說理。後來「投鼠忌器」被用來比喻欲除害,但因有所顧忌而不敢下手。
一呼百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做結論,以支持他的觀點。它對《詩經》而言,既不是注釋,也不是闡發,只是使詩句成為一種比喻,而借以敘事說理。這一篇舉例說明了君臣之間的關係。韓嬰認為智慧像有源頭的泉水一樣,永不竭盡。行為可以做為他人表率的人,是老師。智慧和行為可以輔助教導別人的,是朋友。依據法則做事,謹守職責,不為非作歹的人,是官吏。在人面前,投合對方的心意,對方一呼喚,連聲應諾,這就是奴隸。所以上等的君主以老師為輔佐,中等的君主以朋友為輔佐,而下等的君主是以官吏為輔佐,至於將使國家危亡的君主則是以奴隸為輔佐。後來「一呼百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權勢顯赫,隨從眾多。「一呼百諾」較早的書證如《全唐詩.卷八○七.拾得詩...
屋下作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東漢京都洛陽。賦,文體之一,盛行於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多用來寫景敘事,也有一些是抒情說理的。 (5) 四〈三都〉:〈揚都賦〉可與〈三都賦〉並列為四。〈三都〉為〈蜀都賦〉、〈吳都賦〉、〈魏都賦〉之合名,晉左思撰。三國時蜀都為益州、吳都為建業、魏都為鄴。 (6) 都下紙為之貴:都城的紙張都漲價了。比喻著作風行一時,流傳甚廣。都下,京都之下。見「都城紙貴」。 (7) 謝太傅:謝安(西元320∼385),字安石,晉陽夏人。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隱居東山,年四十餘,始出為桓州司馬。淝水之戰任征討大都督,指導策劃,克敵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贈太傅,故世稱「謝太傅」。 (8) 擬學:摹...
石點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頑石點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時有一位道生法師,當時《涅槃經》剛傳入中國,接受的人不多,他就到蘇州虎丘山隱居,鑽研佛法。傳說他曾在山中搬了一些石頭,排列整齊後,把這些石頭當作學生,每天不厭其煩地講述《涅槃經》。道生法師因為主張眾生皆可成佛,所以對沒有反應的石頭,依舊滔滔不絕地講解。一段日子後,道生法師問說:「你們覺得我的解釋是否和《涅槃經》的原意契合呢?」石頭們竟然個個都點起頭來了。後來「頑石點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說理透澈,使人心服。
游光掠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理也。……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嚴氏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詩的寫作,不是用來賣弄學問,談道說理的;所以詩的最高境界最好不涉及理的談論,也不要只是賣弄語言文字。馮班認為嚴氏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來描述詩的寫作是大有問題的。詩是用來「言志」,也就是用來「說出意念」的,只是為了把感情充分發抒,所以演變成詠歌,這雖然和正常言語不同,但也是「言」呀!怎能說「不落言筌」呢?詩也可以拿來表述諷刺的情感,這也就是論理呀!怎麼可以說是「不涉理路」呢?因此他認為嚴羽的見解就像嚴氏自己形容盛唐詩所用的一些比喻:「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一樣,都是「浮光略影」,看起來似有見地,其實就像一個人的腳跟沒...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