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塵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紛擾喧鬧。[例]都市人在假日時喜歡去遊山玩水,遠離市俗塵囂。
尊王攘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念的宣言。但是,霸主對於參與會盟的小國,需索貢獻,徵調力役,目的無非加緊控制,以增強本身實力,顯然遠離封建精神。霸主以及一些強大的諸侯日益擴張,小國國力不斷減弱,甚至為大國併減。強凌弱,眾暴寡的現象,多少標示著封建體制的崩壞以是大局所趨,難以挽回了。 攘夷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是齊桓公,他得到管仲的輔佐,建立霸業,其中以「攘夷」最有意義。「夷」代表戎、狄、蠻、夷,泛指文化水準低淺,生活狀態落後的人們。他們散居在諸侯各國附近尚未開發的地區,對於封建各國都是嚴重威脅。夷狄之中,又以地處荊蠻的楚力量最強。楚人起於南方,活動於苗...
羽化登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得道而飛昇成仙。形容人遠離塵囂,飄灑如臨仙境。宋.蘇軾〈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作「羽化飛天」。
阻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障礙而無法暢通。如:「交通阻塞」。《福惠全書.卷八.錢穀部.漕項收兌》:「催儹遠離口岸,不得阻塞河路。」《初刻拍案驚奇》卷八:「無數糧船,阻塞住河路,自青年鋪直到靈口,水洩不通。」
腹背受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果劉裕得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之恩,如果姚泓得勝,我們也不會失去救援鄰邦的美名。劉裕就算取得關中,遠離本土,難於固守。劉裕不能固守,最終會是我們的囊中之物。所以現在不用兵馬勞頓,就能坐觀成敗,讓兩虎相鬥而我們坐收長遠之利,這才是最好的策略。」但是大臣們還是認為:「劉裕如果真的西入函谷關,就會進退無路,腹背受敵,這應當不是他的目的;而且萬一劉裕上岸北侵,姚泓的兵馬絕對不會出函谷關來援助我們,那時我們就糟了。劉裕揚言西行,其實是想北進來偷襲我們。」最後明元帝還是採納大家的意見,派兵阻攔劉裕,結果被打敗,這時才悔恨沒有用崔浩的策略。後來「腹背受敵」被用來形容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海洋生態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膽、海參、牡蠣、海星、魚類等,並提供附著基質,所以大型海藻像是海菜或海帶等能生存。 遠洋區通常只遠離岸邊且水深超過200公尺,包含海洋表層的透光區和深海的無光區,小型浮游性藻類為主要的生產者,主要的消費動物通常以魚、水母、烏賊、鯨魚等,遠洋區通常環境變化較小。無光區因為沒有光線而無法到達,一整年都是黑暗、且溫度低、壓力大、沒有綠色植物,但有細菌。(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海洋生態系英文關鍵字: marine ecosystem 參考書目註1:生物學,黃世傑,王瑋龍,陳森香合編著,華杏機構叢書,2003年4月,頁25...
誇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誇飾,是指在語文中,誇張鋪飾超過客觀事實的一種修辭方法。此種修辭法又稱誇張,由於遠離事實,讀者才信以為「真」,閱讀時才能感到痛快。(註一)目錄1 種類1.1 空間的誇飾1.2 時間的誇飾1.3 物象的誇飾1.4 人情的誇飾1.5 數量的誇飾2 參考資料3 關鍵字 種類 空間的誇飾凡在語文中,描述空間方面的高度、長度、面積與體積等,都可以運用誇飾的修辭技巧。(註二)如:1.戰國‧列子《湯問‧愚公移山》:「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唐‧駱賓王<為徐敬業以武后臨朝移諸郡檄>:「南連百越,北盡三河。」 時間的誇...
膝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指父母跟前。如:「承歡膝下」、「膝下猶虛」。《儒林外史》第三九回:「父親年老,兒子不敢遠離膝下。」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夕陽明滅亂流中。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遊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寄盧庾  悠悠遠離別,分此歡會難。如何兩相近,反使心不安。  亂髮思一櫛,垢衣思一浣。豈如望友生,對酒起長歎。  時節異京洛,孟冬天未寒。廣陵多車馬,日夕自遊盤。  獨我何耿耿,非君誰為歡。 發廣陵留上家兄兼寄上長沙  將違安可懷,宿戀複一方。家貧無舊業,薄宦各飄颺.  執板身有屬,淹時心恐惶。拜言不得留,聲結淚滿裳。  漾漾動行舫,亭亭遠相望。離晨苦須臾,獨往道路長。  蕭條風雨過,得此海氣涼。感秋意已違,況自結中腸。  推道固當遣,...
亞理士多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ul):即理性之運作,是一種判斷。感官印象所呈現出來的,本身並無錯誤;但是如缺乏理性功能,則判斷就遠離事實或真理了。亞里士多德又將理性分為兩層:一是實踐理性(practical reason),即身體力行中體驗真理。不光是「談」而已,卻是在實際活動中來進行知。例如:因練習技藝而變成技藝匠,因建築而成建築師,因有公正行為而成為公正人士,只說而不行,不訴諸實踐,如同蘇格拉底所言,並非真知僅是知的淺。二是理論理性(theoretical reason),指因純粹知而知,本身是一種超越實體的冥想,除了知之外別無目的,也一無所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