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4.18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土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土中開鑿的洞穴。《後漢書.卷六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盧植》:「臨困,敕其子儉葬於土穴,不用棺椁,附體單帛而已。」《三國演義》第九○回:「其洞無宇舍,皆居土穴之內。」
永濟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隋煬帝時開鑿的運河。南起板渚北岸,北至涿郡(今北平市東),原為征伐高麗所開鑿
龍門石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分布於大陸地區河南省洛陽城南伊水入口處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開鑿,延至唐代,歷時四百多年。雕刻刀法圓熟細膩,佛像表情自然生動。也稱為「伊闕石窟」。
通濟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運河名。隋煬帝大業元年開鑿,北通運河,再從板渚向東南到達淮河,南與邗溝連接,是煬帝遊幸江南的主要幹道。
抆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擦拭。唐.元結〈窊樽銘〉:「天地開鑿,日月抆拭。」
官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政府開鑿修築的道路。唐.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後書備知通州之事〉詩:「蟲蛇白晝攔官道,蚊蚋黃昏撲郡樓。」
江南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運河名。為隋代所開鑿的五條運河之一。由長江到杭州,銜接長江與錢塘江,是今江南運河的前身。
白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武帝太始二年所開鑿的人工灌溉渠道。位於關中平原,自谷口南流至櫟陽,注入渭水,長約二百里,灌溉面積高達四五○○頃。唐朝分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自西元一九三○年後,改築涇惠渠。《漢書.卷二九.溝洫志》:「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復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曰:『白渠』。」
瘦西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湖泊名。位於江蘇省江都縣城北。因隋煬帝開鑿運河而成。湖身狹長曲折,兩岸花木疏秀,風景秀麗,可與西湖相媲美,故稱為「瘦西湖」。沿湖有五亭橋、香影廊、長堤春柳等名勝。
疊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木工接合方法。木條以手工或機器開鑿成槽,寬度與長度相同,深度約木材厚度一半,上下交叉密合,可提高結構物的強度與承受力,並且美化外觀功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