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98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首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首級、頭目、領袖、主腦、首腦
豐年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美族部落豐年祭,可以分為迎靈、宴靈及送靈三個階段。第一夜為迎靈之夜,之後數日為宴靈及送靈。迎靈時,頭目與部落長老吟唱迎靈祭歌。因為頭目具有與神秘世界溝通的能力,所以在迎靈祭歌中,頭目可加入實詞歌詞以招求祖靈降臨。 阿美族的階級組織阿美族傳統部落社會,是透過年齡階級組織來運作的。不同的年齡階級有著不同的執掌與本分,並以此支撐起整個部 社會的生活與人際網絡。而豐年祭,這個以男性...
莫那‧魯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莫那‧魯道(Mona Ludao,1882~1930),南投霧社泰雅族賽德克族頭目,1930年霧社事件的發起人。目錄1 生平1.1 早年1.2 與日本的舊恨新仇1.3 霧社事件與遺骸2 參考書目 生平 早年莫那‧魯道是南投霧社泰雅族賽德克人,父親魯道‧魯黑(Ludao Luhei)是泰雅族馬赫坡社的頭目,也是霧社地區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莫那‧魯道高大剽悍,13歲時便開始出草。(註1) 與日本的舊恨新仇1895年,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統治初期,日人尚且...
魯凱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台東縣等地都有魯凱族的分布。(註二P.052) 社會組織:貴族制度魯凱族與排灣族相同,都是實行有頭目貴族的階級制度,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個階級,實行長嗣承繼、餘嗣分出,階級是家族社會地位的標誌,也是部落聯繫的紐帶。(註二P.064) 年齡制度&成年禮魯凱族的年齡分級制度中,男性有著較嚴格的分級,分為兩個階段。十一歲到十六歲是少年期,此時雖未舉行重要的儀式,但從此要接受男性戶外生活之種種訓練,並且開始穿腰裙、束腹帶、佩刀,參加狩獵及捕魚等集體活動。第二階段則是由十七歲開始進入的青年期,此時需經過正式的入會禮儀,由應...
北埔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0圓。隘勇、腦丁們紛紛表示願意參加蔡清琳的行動。蔡清琳又勸誘當地的泰雅族馬里哥灣群原住民,「熟番」頭目趙明政及黃得民果然率領族人加入。 經過1907年11月14日夜晚,蔡清琳的異父兄弟何麥榮率眾攻擊鵝公館、常坪、大窩分遣所,殺死日本巡查數名。翌日上午,蔡清琳打著「安民」「復中興總裁」兩支大旗,率眾一路殺進北埔支廳,首先殺死北埔支廳長,隨後殺死全體支廳的日籍人員。緊接著,凡居住在北埔的日本居民,不分男女,幾乎全部處斬,總計處死日人57人。總督府聞報,立即派守備隊一中隊及警察120名,從新竹趕來北埔鎮壓。蔡清琳率腦丁、隘勇...
頭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首領、頭頭。《董西廂》卷二:「賊頭領,聞此語,佛也應煩惱。」《水滸傳》第二回:「且說少華山寨中三個頭領坐定商議,為頭的神機軍師朱武。」也稱為「頭目」、「頭項」、「頭子」、「頭兒」、「首領」。
布農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布農族(Bunun)2 親族系統:父系社會3 分布4 拔齒5 巴西布布6 打耳祭7 關鍵字8 參考資料 布農族(Bunun)布農族具有團結互助的精神,性格強悍勇敢。(註一P.037) 親族系統:父系社會布農族以家族為單位,組織龐大,有些甚至七八十人同住在一個住屋裡。(註一P.037) 分布布農族分布在南投埔里以南知中央山脈,以玉山為中心,知本主山以北,南投、花蓮、高雄、台東等地都有其聚落,主要為大家族的型態,但也有小部落散居的情形。(註一P.028)(註二P.32) 拔齒布農族沒有正式的成年禮儀,其成年的代表及為拔牙缺齒。布農族人為認為缺齒是美的象徵,布農族男女到十五、六歲時,都曲將上...
頭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一樣、每一件。《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只因有個沒見識的,做了一本鴛衾記,乃是將元人玉清菴錯送鴛鴦被雜劇與嘉定篦工徐達拐逃新人的事三四件,做了個拉名糧長,弄得頭頭不了,債債不清。」《西遊記》第七八回:「大巧若拙,還知事事無為;善計非籌,必須頭頭放下。」
團體中的首領。如:「他們的頭頭始終不曾露面。」也稱為「頭頭兒」。
排灣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工藝1.3 祭典2 神話/傳說3 相關網站 族群特質 階級制度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mamazangilan)、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階級觀念不僅表現在財產與婚姻,連姓名的取用都依階級的不同而有一定的範圍。一個排灣族人只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可以判斷他的階級。當然,有些名字也可以由頭目賜予。頭目與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羽毛、高貴的琉...
霧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治時期霧社泰雅族部落的抗日事件。日人治臺期間,實施「理蕃政策」,高壓歧視部落,部落族人怨憤至深。昭和五年(西元1930)因日警吉村在婚禮上羞辱頭目之子莫那魯道率領族眾,趁舉行運動會時襲殺日軍、警百餘人。日軍調兵圍剿,莫那魯道負險頑抗,但勢孤力窮而失敗自殺。事至十二月初結束,計五十多天。臺灣光復後,政府立碑供人追思憑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